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差异巨大,美联储加息并不意味着央行要跟随加息。事实上,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就已经非常明显。在当前两国关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政策博弈和对抗可能性进一步增加,中国更会努力通过其他政策手段对冲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而非简单地跟随加息导致国内稳增长局面受损。因此,未来国内的货币环境仍将有利于债市行情。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接下来短期内的专项债放量发行、个别经济金融数据的超预期回暖等因素也许会引发市场心理的摇摆,并可能带来阶段性的债市回调。然而,从中长期的视角而言,国内常态化的资产荒预示着利率中枢将持续下行。所以,如果有短期的阶段性回调行情出现,不失为不错的配置时机。
引言美国东部时间6月15日周三,美联储会后宣布,将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从0.75%至1.00%升至1.50%至1.75%。这是沃尔克执掌美联储时期年11月以来联储最大的单次加息幅度,也是逾二十七年来联储首度一次加息75个基点。美国当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了美联储需要大幅加息,市场对此也有充分预期。但是,中国方面是否要跟随呢?对此,市场观点仍存分歧。为此,本文将对比中美两国的经济环境与政策选择的差异,并分析它们将如何影响我国的债市。
01
—
当前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1)美国的通胀压力极大,中国的通胀短期无忧年5月,中美两国的CPI分别为8.6%和2.1%,前者是后者的4.1倍;中美两国的核心CPI分别为6.0%和0.9%,前者是后者的6.7倍。整体而言,美国过去一年的通胀表现近乎失控,目前也依然看不到拐头向下的迹象。
图表1:中美两国的CPI走势差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美国劳工部
相比之下,中国的通胀压力较小,主要表现为过去几年就一直存在的结构性通胀。具体而言,就是食品与能源价格有所上涨,这主要是受俄乌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但除了食品与能源外,国内的其他终端消费价格呈现出小幅下行趋势,核心CPI居于历史低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通缩隐忧可能比通胀压力更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