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衬混凝土浇筑
厦门人都很 秘密篇:再难也难不倒好汉们
走在兴湖路上,人们很容易就注意到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海沧隧道)工程A2标兴湖路段的工地,这是整个项目最后一块“硬骨头”,地质条件复杂,乃是临海滩涂回填的,软硬不均,且为土石交界面,地下水丰富,并与海水连通,再加上上覆管线众多,有给水管、燃气、军用光缆等敏感管线,施工难度相当大。如果您稍加留意,您还会发现,施工路段有一个明显特点是与周边建筑物挨得特别近。没错,附近有多个居民区,协调难度较大,对控制爆破要求也较高。更难的是,有三个居民区离工地特别近,其中,鸿图苑距离最近,只有6米,金庄花园离得远点,12米,离得更远的榕福苑也就22米。加上这些都是已有二三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地基大多比较浅,施工风险较高。
正是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快马加鞭推进的工程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整个项目可能遇到的32个重大风险在这一段就占了好几个,包括坍塌、风化槽、涌水等,避免噪音、粉尘影响居民生活以及保持这条主干道交通顺畅也是重中之重。
破解篇:像养娃一样周密保护
在距离建筑物如此近的地方施工,项目标段经理连一川强调,“浅埋暗挖”“安全施工”是主基调。为此,单是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三四个月。指着厚厚的一叠施工方案,连一川说,一开始两个月他们主要忙着打隔离桩,1根桩直径1米,间隔20厘米就要打1根,一直打到较深处的花岗岩上,总共打了两层几百根桩。有工人开玩笑地说,这样的保护太周密了,像养娃一样。的确,在厦门,除了翔安机场新高速路之外,还没有其他项目采用过类似的做法。
在隧道开挖之前,对未开挖的米路段从地表进行全覆盖地层注浆加固也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重头戏,要先从地面往下三四十米深埋入多根有眼小导管,注入双液浆,再局部补注和一般项目不同的超细水泥浆,优点是凝固快,堵水效果好。有工人提到,由于兴湖路是主干道,车流非常密集,施工时只能暂时封闭一个车道,做好再换下一个车道,就这样足足花了2个月时间。连一川补充说,考虑到路段地质状况的特殊性,在隧道开挖后他们都谨记“注浆加固”几个字,洞内也适时进行补注浆。
海沧海底隧道岛内端入口效果图
拿出绣花般的耐心
精细的准备工作结束后,当专家评定,地表注浆效果较好,开挖过程中洞内外建(构)筑物监控量测数据变化较小且稳定时,项目部成员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更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先左线试验段开挖,模拟右线工况,待建筑物隔离、地层注浆加固完成后再进行右线开挖。”在施工方案上,看起来“轻描淡写”的几行字背后,是全体项目部成员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单说CD工法管棚超前支护这项工作就好,CD工法是一种在大断面、软弱围岩和浅埋隧道施工中常用的做法,管棚超前支护则一种临时支护手法,指沿地下工程断面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间距环向布设钢管,形成钢管棚护,以增强地层承载力,用在兴湖路段又有另一番繁琐之处。
“我们把隧道的大洞分成四部分,分块推进,通过CD工法先施工左上、右上断面,再施工左下、右下断面,为的是使开挖造成的地面沉降量达到最小量,为此还通过受力模型进行了多次模拟试验。”孙一川说,工人们都拿出绣花般的耐心,布设一根根直径76毫米、长14米的铜管并注浆,形成棚护。
现在,忆起这段经历,孙磊说,兴湖路的状况实在太特殊了,那段时间他也经常连觉都睡不好,一心只想着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减小坍塌风险。
多打眼分散装
整个工程施工中像这样的难点不胜枚举,这里还要特别说说所使用到的数码电子雷管精细化控爆技术。一般民用建筑的爆破振速要求为2.0~2.5cm/s,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部以古建筑与古迹施工中要求的参数来作为安全控制标准,将这一数值控制在0.3~0.5cm/s,如何做到呢?连一川说,通俗地讲,就是“多打眼,分散装”,“本来我们可能打50个眼,每个眼装1公斤炸药,现在改成打个眼,每个眼只装0.5公斤。再采用数码电子雷管精细化控制爆破秒差,爆破时就像串联的灯泡,一个个接连爆破,较好地达到了分散爆破力道的目的,噪音也较小。”
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很美”,但项目部要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人们证实说,这样做进展的确比较缓慢,每次爆破只能往前推进一两米,但为了不干扰居民生活,进度慢点他们也认了。
对此,住在鸿图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民表示,起初他们特别担心施工会影响地基,还会造成较大的噪音,后来他们发现,类似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现在,可能有人会问,厦门地铁在地下施工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采用的是什么办法呢?连一川解释,地铁途经路段断面都比较小,仅50平方米,用盾构机就行了,而兴湖路段的断面较大,达到平方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更先进的盾构机能够用在这么大的断面上。
先进机器来加持
说到机器,在兴湖路段运用了不少国内最先进的机器。比如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改常规的手持风动凿岩机为三臂凿岩台车,这一机器于年6月在黔张常铁路项目首次投入使用,优点是可以多孔同时推进,钻杆定位迅速、准确,噪音较小,空气污染少,适合大断面、长隧道、高类围岩的地方。
多功能衬砌台车也是此次施工中的“秘密武器”,这是一种用于隧道内壁砼衬砌施工的机器。以往施工中通常需要先在某一位置施工,而后拆除台车,通过运输工具转运至另一位置再次拼装后施工,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此外,由于隧道内部空间密闭,灰尘很难排出,会给工作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而多功能衬砌台车使用方便,其中设置的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能进行移动,不需要重新拆卸和安装,可大大减少来回拆卸搬运的时间,再加上设有除尘箱,能将工作平台上产生的灰尘及时排出。连一川还说,他们使用这一机器,并在模板上加了40台振动器,等于一整排马达边打边振动,有利于振捣。通过如此先进的做法,实现了混凝土“四窗”同时入模,避免了一个窗入模可能造成的混凝土上下层脱节、分层的缺点,由此高效快捷、优质地完成了衬砌浇筑。
的确,困难再大也难不倒项目部的好汉们。总工孙磊说,整个工程已持续进行了54个月,今年春节响应政府“留厦过年”的号召,兴湖路段的工地也没有停工,共有多人加班加点一天未休。最新的进展是,4月3日,最后一模二衬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海沧海底隧道二衬全线完工。所谓“二衬”,指的是第二西通道开挖后,对已经加固过一次的坑道面所进行的二次加固作业。眼下,工地上仍有多人在进行后续的机电、装饰板、路面、绿化等作业,按这样的进度,今年上半年有望通车,届时市民往返本岛与海沧又会新增一条方便快捷的隧道。
混凝土路面施工。
声音
地上地下两个世界
4月的气温日渐走高,但是已经从厦门第二西通道(海沧海底隧道)A2标工地回到老家河南的宋磊来说,现在的天气跟隧道里相比“简直太舒服了”。没有在地底下呆过的我们可能无法感同身受,宋磊的工友王军堂可就有同样的体会了,他经常感叹:“地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隧道里不通风,高温高湿,温度高达40多度,湿度嘛,毫不夸张地说,估计差不多达%!衣服总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一个班坚持4个小时就要换班。”
连一川介绍,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分三个标段同步进行作业,为了给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还专门从冷冻厂买来超大冰块放在施工掌子面以降低温度。但是隧道里的温度实在太高了,一块长2米,宽1.5,高2米,也只能用不到1个小时就融化成水了。
本版文/庄昭图/连一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