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曾在江南与北国
走过很多
小小的石拱桥
它们横跨在碧色溪水上
高低错落、翩翩起舞
多像是弹跳在水间的音符
描摹出细柳如丝
迎送着渔舟唱晚
在悠扬中撩动万物的思绪
演奏出一片诗意、一抹画情
千种拱桥,有万般模样
太多的风情
激起了绵绵的涟漪
漾在心头,不绝不息
只待清风暂消、微澜渐止
看半拱的倒影静落水面
铺就了一方
圆满的影
水面隔绝道路,桥梁便架起通途。
路过紧贴着水面的桥,只需平直的走,一步步落在与溪水不过几寸的地方。如果走过的是一座拱桥,沿着一弯弧度,则不免脚步低了又高、身影起了又落。
拱桥,是一曲凝固的音乐,在碧色溪水上高低错落、翩翩起舞,像弹跳在水间的音符,让每一个远眺或走上去的人,都融进那声声平仄,侧耳倾听它的韵律悠扬,浅吟低唱。
可拱桥之美,却并非美在自身。最美的,是它拱起的身姿、架起的桥洞,能让丝缕清风自在穿梭,托着潺湲流水轻缓往来,迎送乌篷渔舟穿桥而过。
清风、明月、碧波、浮萍、野鹜、摇橹,拱桥的身影包容了万物,从独唱变为了合奏,坚实的桥身下,虚空的桥洞间,是无限悠远的遐思,飘摇而至。
图一
图二
从独自成景,到协同入画,拱桥的开阔与包容,让羸弱的枯幽,变成了丰满的充盈,成就了更美的自己。
拱桥像跳出了诗文的字句,化作了万般风情。
秋日的凉夜,空中的半弦明月已早早向西沉去,独留隐约的微光,淡淡照亮缠绵的水雾。乌鸟声低,繁霜暗凝,晦暗的树影摩挲着着映在跨水的枫桥上,乘风而来的幽渺寺钟,穿过桥洞,和着星星点点的渔火,在浸骨的寒风中,时断时续,若隐若现。
泊至枫桥边的诗人,将秋夜的幽寂清冷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都落在了笔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七孔桥,像一条纤长的玉带,落在了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和南湖岛间,将无垠的水面分出了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渺远,也因桥的点缀,使得孤寂消弭无踪,怡然翩跹而至。
图三
桥额北面书着“灵兽偃月”,南面书着“修炼凌波”,桥像吹不散的彩虹一般伏于湖面,而十七个桥洞,正将长风明月揽入怀中: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拱桥的故事说也说不尽,纵有万种风情,它也只是不争不抢。在取舍之间,与身旁的万物相和谐,将自己的身子压低,才共同撑起了一片好光景。
每当夕阳洒落,金色的斑驳便从水面一跃而起,像无数大小的游鱼,轻盈的在桥上蹦跳跃动,金鳞闪耀出的光影,暂时搅乱了平静。若逢着大风裹挟落雨,大珠小珠碎在桥边,揉皱了水面,也模糊了倒影,一汪乱水,桥影混沌。
《石桥禅》中,佛陀弟子阿难为等爱慕之人路过,而甘愿化身石桥,数百年间与风雨厮守。
但无论是怎样的风雨,拱桥默然屹立两岸,只待风雨暂消、波澜渐止的水静时,便与倒影一同,画成了满圆。
生命历经过风雨琢磨后的饱满,平和内敛,又满心欢喜。拱桥记录着每一个过客,桥身上,桥洞中,那些随波逝去的光影,那些静默流淌的岁月,还有清风,有明月,有我们。
-特别鸣谢-
首图、图一、二
四季的旅游图三
丁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誰最中國』微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