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玉杰律师
九章刑辩创始人;金亚太优秀刑辩律师;亚太刑事司法研究所副所长
愿景:穷二十年蛮力,救一百条人命!
前言
“相由心生”,在多数人看来,只不过是佛学上的一个概念而已。
通过百科搜索——相由心生,指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对事物的理解、解释、观感,由他的内心决定。
出自《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
根据上述说法,有人认为,佛家的思想完全是唯心主义,没有科学的根据,是很荒谬的。
其实则不然,就拿上面的几句话来说吧。
“命由己造”,人的命运并非是天注定的,是有可能改变的,这已经是今天人们心中的常识,就像哪吒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陈胜吴广也曾提出过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相由心生”,人的面相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内心的改变会有所改变的,而且面部的状态,实际上是内在状态的一种反射。
“面慈心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心地善良,呈现出来的就是面部慈祥。“心善”聚于内,“面慈”形于外,心善与面慈,一定程度上来讲,二者甚至是互为因果的。
心善之人,大多面慈,但面慈之人,不一定个个心善,毕竟还是有岳不群之流的伪君子。
“境随心转”,人生境界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内心变化,也会跟着变化。强大的内心世界,完全可以改变人生境界,相反,如果内心不够强大,则有可能拉低我们的境界,甚至会找不到前进方向。
“有容乃大”,宽阔的胸襟,书写大写的“人”字,成就与众不同的人生。就像弥勒佛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容难容之事,成难成之事。
一,“相由心生”,一个人伪装再好,内心深处的东西最终都会呈现在脸上。只是,呈现的具体方式稍微有点差异而已。
有的人可能因为长期思考一件事,时间长了,心中所思所想就会在面部形成痕迹。
有些人由于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时日长久,也会在脸上留下烙印,比如有的人贪婪成性,或者纵欲过度,就会导致眼泡突出,眼睛缩小,面部肌肉松浮。
所以,有经验的警察或者反贪人员,会根据一些人的面部状态来判断是否涉嫌犯罪。
当然,这有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味道。
但是,这个事情并非我们异想天开,而是有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的。
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武筱林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张熙完成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通过学习,机器可以通过照片分辨出谁是罪犯,谁是守法公民,识别准确率在86%以上。
他们论文题目为《基于面部图像的自动犯罪概率推断》。
假以时日,如果通过更多大数据的喂养,相信人工智能对于照片的识别正确率应该会更高,人工智能尽管不需要吃喝拉撒,但是也需要成长过程,也需要充电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足够量的人类面部大数据。
这就从侧面印证了一个问题,人类的面貌是和他的内心以及他有可能采取的行为方式,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这也说明“相由心生”的概念并非无稽之谈,也绝不是佛家的唯心之论。
二,“近墨者黑”的道理,也是类似。
有人可能会觉得面相决定犯罪的理论,确实太不靠谱,有点不可思议,让人难以接受。
其实,换一种方式,或许理解起来就更省力些,比如“近墨者黑”,一个人如果意志不够坚定,恰恰又和另一个素质比较“黑”的人接触较为频繁,那么,“白”人慢慢也有可能变成“黑”人,甚至可能越来越没有人样。
再比如,“夫妻相”,是说夫妻俩在一起呆久了,两个人会越来越像,原因是一个人看过的任何东西,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痕迹,沉入潜意识,进而内化为身体的一部分,最终呈现在面部。
这一过程经过多次反复后,二人面相肯定会趋向于相似,更多的是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
这,大概就是传染的力量。
不过,这只是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染。
而“相由心生”,实质上不过是同一个体内部的转移而已,就是内在状态呈现在面部了。相比较而言,应该更精确、更快速。
一直以来,对于《麻衣神相》这件事情,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毒瘤,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不过,如果将“相由心生”理论彻底研究明白,或许就会对“面相”有不一样的看法。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人会问:有没有具体的事例可以验证一下真假,或者说这套理论好不好使?当然是有的。
1.比如刻薄唇。
嘴唇薄的男人寡信少情,鼻梁尖,削无肉的男人兴贪好斗。
2.比如奸臣像。
脸型上尖下阔,比例不协调,预示一声起伏不定,上唇薄下唇厚,意味好色。
3.比如河马腮。
相书上说:耳后见腮,古代叫做反骨。
就是人的腮帮子太大,超过了脸的边缘,这样的人首先破坏能力很强,其次隐秘性很强。
这只是简单列举几个而已,其实认真分析,还有更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相由心生”并非一成不变,通过自我调整,也完全可以自我修正。
对于上述“相由心生”说法,肯定会嗤之以鼻,甚至会极度厌恶,觉得太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告诫我们“要深入了解一个人,不要简单下判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不能流于表面,因为“人不可貌相”。
其实,这也是对的,与上述理论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有人就曾提出一个理论——反相貌歧视理论:
因为有些人长的异样,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挤,也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才有可能不在这件事上犯错:
1、遇到相貌异样者,不要歧视,尽量不要以貌取人。
也只是尽量而已,其实真正的高手,大多数都是会以貌取人的。
王尔德就曾说过: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会以貌取人。
在微博上,记得有这么个段子:
“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理性感性寄于声线,真诚虚伪映在瞳仁;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
职业看手,修养看脚,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
《冰鉴》,是曾国藩特别有名的一本著作,他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识人方法,通过看一个人的相貌和身体语言就可以判断对方的性格、品行。
为此,他还总结了一段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可见,一个人的面相囊括了很多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情绪、个性、心理等等,是这些东西沉淀后,在脸上的一种汇总。
当然,也有一些人属于例外,他们是天生异相,并非内在心理在面部的汇总,对于这种人,我们还是要给予尽量多的包容,使他们在一种宽松舒适的状态下,尽可能使自己的面孔柔和起来,进而改变他们的内在状态。
外在和内在,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的关系。
2、对于相貌异样者,一定要慎重对待,以避免遭到意外伤害。
一般人看到相貌异常者,都不由自主会产生嘲笑的冲动。
其实,这就是人性,看到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事物,人类天生的会以笑来发泄情绪。
因为大多数是是正常人,只有几个别人特别异样,甚至奇丑无比,这时,不和谐就产生了,笑点低的,就很容易失声笑出。
这时,尴尬也就出现了。
有时,悲剧也会如影随形。
郭子仪是唐朝名将,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平常接待客人,从不让妻妾回避,唯独接待卢杞时会让妻妾回避,并且不允许她们偷看。他独自一人接待卢杞,谈话时对他更是尊敬有加,不敢有丝毫怠慢。
卢杞走后,家人很是不解,问他为啥要这么做。
郭子仪解释说:卢杞相貌丑陋无比,如果你们见到必然会忍不住发笑,但是这个人心胸狭隘,若他日后高升,必定定会报复我们。
后来,郭子仪的担心确实成为了事实:成为宰相之后,卢杞大肆报复曾经嘲笑,挖苦他的人,将他们斩草除根。三年间,他痛下杀手,颜真卿、张镒等人皆死于他之手,下场凄凉。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对于一脸异相者,要么不交,要么慎交。
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人长的异样,长期受到受到歧视和排挤,如果心胸不够开阔,就更容易走上极端,甚至犯罪,此时,原来曾经让其难堪的人,必然首当其冲。
既然明知如此,我们为何不多加慎重呢?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郭子仪,而不要当别人的活靶子,最后被人打成筛子。
3、如果自己相貌异样,就一定要对自己长相负责。
有人不禁会担心,自己面相确实与众不同,是不是就彻底完蛋了?就失去成为好人的资格了?
大可不必有此担心。
实际上,只要我们愿意,个人命运就始终掌握在自己心里或手心里,而不是全部被长相所左右或控制。
林肯,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就曾说过:一个人,40岁以后就应该对自己的面孔负责任。
林肯,本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的长相不可谓不丑,但却不难看,甚至还有点耐看,就是那种越看越想看的感觉。
这,就是因为他对自己长相尽到了责任,他用强大心脏和宽阔心胸生生改变了自己的面相,最终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人生走向。
说到底,一个人的容貌里,承载着他的过往和全部人生。对自己的面貌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说,掌控住面貌,就基本抓住了成功的命门,距离成功,当然也就不远了。
可可·香奈儿曾说:“二十岁的脸是天生的,三十岁的脸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岁的脸,是你自己选择的。”
奥黛丽赫本说: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律、坚持、善良和自我提升,慢慢雕琢出自己满意的相貌,长成自己最喜欢的模样。
后语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禅宗六祖慧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同样可以说:我脸由我不由天。
不管面孔如何,只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心脏和宽阔的胸怀,就有改变我们面孔的可能,当然也有改变身边人的可能。
改变世界的壮志豪言,不太有用,也不具备可操作性,但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应该更具有实际价值。
太高级的“慈善家”“圣人”,我们都做不来,低级别的“自私者”,至少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也应该能做到。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好对自己好一点,而绝对不去伤害别人,那么我们所身在的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圣人,需要的是一个一个人畜无害的普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