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仁者心动慧能大师享誉千年的成名公案,

来源:风动 时间:2022/10/5

中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悟后起修十五年之后,遁迹避难于猎人队伍中的行者慧能(因为他这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所以称之为行者),觉得如此继续隐遁下去,只会蹉跎岁月,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必须要走出深山老林来弘扬佛法。

网图

“时当弘法,不可终遁”,才能实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续传法统以普度众生的责任,否则的话,时光空逝,自己所承继的佛法难免会有断灭之危。

况且时隔多年,各种所需机缘都已经大体具足,于是就来到广州法性寺,正是因为六祖慧能大师的到来,而发生了一件享誉千年的禅宗公案,而这个公案倒正印证了一句话“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让后世赞誉不已,因为成就了一个与佛等齐的大圣者。

网图

慧能大师来到法性寺的时候,正巧碰上印宗法师在讲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大般涅槃经》,时有风吹而幡动,幡乃挂在寺庙里的窄长旗子,为佛教的法物,二名僧人为此而发生辩论,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为此而争论不休。

趁机良机,慧能大师说出了一个与众不同、也因此而享誉千年的终极性的答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答案一出,众皆骇然,所以在场的佛法修行者都被这个答案给震惊了,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中展现了佛法的深奥含义。

网图

因为这个答案,正在讲经的印宗法师将慧能大师请到上座的尊位,请他讲解佛法的微言大义,因其讲解佛法时言语简练,说理透彻,不受经典字句的拘束却能阐扬经典背后的密意,感到非常惊奇,于是询问说行者定非常人,是否便是传说中的黄梅衣法南来的传人呢?

于是慧能大师请出衣钵供大家瞻仰,并为大众开示佛性不二之理,令大众佩服不已,于是印宗法师为出山弘法的慧能大师剃度,正式开宗立派,成立南宗顿悟禅门的东山法门,开始弘扬普度众生的佛法事业。

网图

那么非风动、非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桩令六祖享誉千年的禅宗著名公案,到底透露了一些什么佛法密意而让人惊骇莫名呢?

在这个公案之中,深刻地反映了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在《五灯会元》中有偈语说:“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正是此理。

为什么呢?因为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此本自然之道,那么为什么众人还会因此争论不休呢?

网图

都是因为顿时动了妄心执念的结果,认为离风则幡不动,若离于幡则不见风动,至于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恐怕一时半会谁也辩论不清楚,归根结底,众人还是执着于事相之上纠缠,没有看到佛法的大义。

而六祖的答案之所以让众人惊骇,便在于不去纠缠于事相的表征,而是一语道破众人争论的心念,而直指佛法的真谛——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外离于相而不见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内不乱而见自性不动,离于自性,心念一起,便是事相的执着妄想。

网图

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众人看到物相上的动静之相,都是因为自己的心由不动之性而转入了意念之思,比如说离开风幡,那心由何而动,若离于心的痴迷妄念,那风与幡之动又是从何而起的呢?

风、幡、心三者,动静之间,全凭一心之起灭,心念不起之时,便可以超脱于只困顿于现象的妄心,而得见“云在青天水在瓶”的不动本心,若心不动之时,风、幡不过就是转瞬即逝的幻象,若追逐这幻象,不就证明了自己的本性之体发生了动摇吗?

网图

对于一个佛法修行者来说,只顾在虚幻的外相上争辩不休,不去在自己本来具足的不动本性上下功夫,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之举。

仁者心动,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佛法的本质而让众人惊讶,从此舍有入无,空有双忘,而入于如来的智慧法藏之中,享誉千年,又岂是偶然的事情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