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①无道:指不守章法规矩的人。②有道:社会的正轨,也可以指遵守章法规矩的人。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④偃(yǎn):仆,倒。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驱使人走正道,怎么样?”孔子说:“如果您以为政的思想去处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只要您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会形成风气,在下位者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前面连续两章的问话,在孔子的回答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季康子终于忍不住了,这一章中,直接问孔子,对百姓使用镇压的手段,是否就可以扭转社会风气,使之步入正轨呢?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并不是废弃法制,而恰恰是为法治的有效运行奠立基础和前提。在上位的人以为政的思想通过率先垂范来推行政事,百姓就不会违法犯上作乱。相反,动辄以法治作为暴虐的手段,滥行无道的人,就会失去道义。
韩婴《韩诗外传》中有一则故事:“鲁国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为不善,则是上失其道,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风与草,是风动草随的关系。君子执政,重要的是从执政者自身做起,正己而后正人,施行教化之功,形成风气,则百姓自然就会风动草随。相反,如果执政者自身谋一己之私,欲念为重,百姓也必然纷纷效法,人人都以自身利益为基本出发点,社会失去公平正义,每个人都驰骋己意,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人人需要自己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人心就会十分脆弱,总是担心自己受到伤害,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就会时有偏颇之举。所以看到社会有一些不良现象发生,当政者就要及时地检讨,看一看是自身出了问题,还是政策出了问题,而不可以仅仅不择手段地以息事宁人而了之。
这里还是孔门政治哲学一以贯之的思想。
连续的几章中,都是围绕季康子的问题而来,这是季康子在当时执政实践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直至今天,这些真实案例资料仍然对我们具有研究价值。
季康子最大的难处在于自己不能为善,却要求别人对自己忠善,故而深陷悖论之中,永远不能得到他想要的政治状态。根本就在于,政治对于他来说,只是他可以利用的手段,用来维护他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是小人政治,而不是君子政治。孔子思想中的政治是君子政治,君子所行的是天地之大道,以天下人心为心,而不是以一己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而不是以一己之私利为利。但是,私利与天下之利并不是对立的,只有将私利融于天下之利中,才是最真实的利益,否则,都是永远得不到的虚名假利,只能是殒身亡命祸患的钓钩和诱饵。这些问题,以季康子的权势,都无法摆脱,人类社会经历了数千年,直到现在,依然还有那么多的人身陷其中,重复演绎着这最简单的道理。
唯有在孔门学问里,才有关于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案。孔子这里教以彻底摆脱之道。
孔子杏坛讲学图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