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厦门打石字,打石字非常高大壮观,巍然屹立在海边,高约18米,侧前方还有一块高约9米的“石鼠”,仿佛在凝视打石字上的石刻,两者非常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石字临江”景观(江指鹭江)。这组老照片来自于美国人查尔斯·威廉·华生,年,威廉·华生偕妻子周游了中国和日本,本组照片就是他来华在厦门期间拍摄的。
厦门东南五老峰下的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清康熙二十二年(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
厦门南普陀寺法雨频施亭(今大悲殿)。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十九年(年)太虚法师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
南普陀寺内的石碑林,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
南普陀寺后山的风景。五老峰位于南普陀寺后的五个山头,也称是南普陀寺的后山。五个山头时有白云缭绕,云下丛林葱郁,隐约如垂长须,远远望去,好像是五位须发皆白、历尽人间沧桑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
厦门海关税务司署老办公楼及海关码头,年,厦门成立了海关税务司,当时他们办公场所是在厦门鹭江道一带。
厦门一条街道,右侧是外国商行。年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外国人不断涌入厦门,建立使馆,成立很多商行。
厦门“外滩”,就是大名鼎鼎的“厦门海后滩英租界”,即今天鹭江道鹭江宾馆到轮渡公交场站一带。
厦门风动石和白鹿洞,厦门八景之一。白鹿洞在虎溪岩山后,玉屏山的南侧。洞与虎溪岩同时为明代林懋时开拓。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树掩映,旧建有大观楼、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间又开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
厦门白鹿洞山上的风动石。据记载白鹿洞山上的这颗“风动石”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仅靠一个支点,支撑在另一块巨石的边缘上,大风一吹就会晃动。遗憾的是年被德国醉酒水兵推倒,据说,石头被推倒后坠入一户姓叶的人家,后来被用做建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