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道德经》和《庄子》,不少读者问到,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
方法多样化,因人而异。我分享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根本方法。
一个人提高境界的最好方法,只需做到一个字:静。
1、一切大智大慧,皆来自一个源头:静。
不要小看一个“静”字。
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先生,文韬武略,足智多谋,这样一位大智者,理应把自己的独门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儿子。于是有了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核心只有一个“静”字。
《道德经》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万物孕育、躁动、萌生,然后才有生命,一切躁动的、阳气的东西,都代表着生命。而“静”却是“躁”之君主。
说明,一切生命,一切大智大慧,都来自一个源头:静。
唯有安静下来,才能连接本源的大智慧,老子把这个本源,称之为“道”。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宁静,专注,淡泊。
当人持续保持在这种状态时,就到达出神入化,一种很高的境界,到达这种境界,天人合一,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呢?
2、清静而后定,定生慧,才能明心见性。
有朋友在终南山修建了一个书屋,空气清新,环境优雅,清静,朋友说很适合我,建议我去那里读书,写作。
我说,我不去。我的心很安静,在哪里看书都一样。
人为什么向往清静?向往世外桃源?
因为自身浮躁,内心动荡不安,所以才渴望清静。当你内心足够宁静时,你整个人会活在一片清静的天地之中,无论你身在闹市,还是在深山。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就是这个道理。
《庄子》曰:“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不足以铙心者,故静也。”
普通人想清静,是因为知道“静之为善”。
庄子说,圣人的静,不是因为静善,而选择清静;而是因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扰乱不了自己的内心,故而清静。
一个人的心,清静下来,外界的人事物,就很难干扰自己;而一个自身浮躁的人,外界一点风吹草动,都感觉到干扰。
禅宗六祖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这是开悟的境界,境由心生。
一个人能常常保持定静,就能在安静之中,境随心转。
3、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如何才能让自己静下来?
道家纯阳子给出了方法:“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我们要闭上嘴巴,少说闲话,才能守住气,养足气,才能降伏自己躁动的内心和起伏的情绪。
《黄帝内经》说,一个人气急暴躁的原因,是因为气短,气不足。
一个大气的人,不容易生气,为人处世也豁达,容易宽恕,大人多忘事。气不足,气量小的人,则斤斤计较,一点小事都能气到自己。
小人和君子之间,只是气量的不同。君子小气,变小人;小人大气,变君子。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
“气”要养,才能足。养得气足,就要清静。
《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人的情绪,念头和欲望,都是很难控制的。这点大家都清楚。
因为定力弱。
唯有清静,才能增强定力。这个过程,缓慢却有劲:水滴石穿。
道法自然,道不法人。我们不需要去追求那些所谓的大德高僧、得道大师,不需要对着图腾和神佛的雕塑跪拜,不需要埋头啃很多经典。
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清静。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持之以恒,人生就会慢慢蜕变,境界就自然出来的。
老子的智慧虽然是写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久远,却是对现在21世纪的人们依然可以起到指导意义,贯穿古今。
虽然道德经只有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只需要69块钱,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