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单选)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从中生
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
本题旨在考察“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寒从中生”主要与脾肾阳虚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虛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2
下列选项中,与“寒从中生”相关的临床表现有(多选)
A.尿频清长
B.痰涎清稀
C.恶寒肢冷
D.大便稀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BD。
此题旨在考查寒从中生的临床表现。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主要是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虛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机变化。C选项中恶寒肢冷是实寒证的表现,而寒从中生属于虚寒证,注意鉴别。[提示:恶寒,添衣近火得温不减,见于实寒证;畏寒,添衣近火得衣可减,见于虚寒证。]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3
“火热内生”的原因是(多选)
A.阳盛有余
B.阴虚阳亢
C.病邪郁结
D.气血郁滞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BCD。
此题旨在考查“火热内生”的形成原因。[提示:“火热内生”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等病因,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包括实火、虚火两方面。]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4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此为何经之别的病变(单选)
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对《内经》原文的理解和记忆。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05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多选)
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A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于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病机的理解。肿首头重、足不能行,是经络气血逆乱,即《素问·厥论》“巨阳之厥”的表现。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中医基础理论
第八章病机(七)
考点三十四: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考点点拨此考点应掌握血虚生风和阴虚风动的区别。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内伤久病,阴液亏虚所致;在虚热的基础上,出现筋惕肉瞤,手足蠕动等症状。肝血虚,血不荣筋,四肢麻木,肢节拘禁不利,血虚进一步亏损,生风,出现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等症状,与阴虚风动的区别是血虚生风无虚热象。考点三十五: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概念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漫的病理状况。2.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考点点拨此考点为重要的考点,需着重掌握“寒从中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也要结合临床表现来理解。注意:“寒从中生”是一种虚寒证。考点三十六: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概念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运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在肾阳虚衰时,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2.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考点点拨此考点要掌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另外还要了解湿的产生与脾虚、肾阳不足的关系。考点三十七: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概念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2.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考点点拨此考点熟悉即可。考点三十八: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概念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2.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考点点拨此考点要掌握“少火”“壮火”的含义,以及火热内生的病机有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提示:生理状态下,有温煦脏腑经络作用的人身之阳气称为“少火”;病理状态下,引起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津的阳气称为“壮火”,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考点三十九:经络病机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五官九窍相互联系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内外,调节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等作用。经络病机,即是指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经络的气血运行逆乱、经络的气血运行阻滞、经络的气血衰竭等方面。考点点拨此考点熟悉即可。考点四十: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概念及病理表现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正如《灵枢·经脉》在论述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虚实时所说:“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说:“足阳明之别……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此即足阳明胃经的经气或虚或实所引起的病变。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盛衰。考点点拨此考点非常重要,需重点掌握《内经》原文的记忆和理解,考试出题概率较高。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