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距春分仅十五日,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依旧是天朗气清、万物生长之时。除去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习俗,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一时节也有着踏青郊游、放风筝、打秋千、射柳等习俗,尽情地亲近自然、娱乐游玩。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宋代〕《苏堤清明即事》
祭祖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这项活动起源于上古时代人类对天地、祖先的崇拜。清明之时,草木萌生,人们选择在这一时节前往先人的坟墓查看,清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焚烧纸钱、行跪拜大礼,是一项庄重的仪式活动。明清时期的帝王十分重视清明节祭祀,仪式浩大繁杂。明佚名出警图(局部)明佚名入跸图(局部)踏青郊游清明前后正是仲春,是踏青赏春的佳时。游春踏青的习俗可追溯至魏晋,其时为三月初三流行的“修禊”风俗,人们到水边嬉游、沐浴、洗濯。公元年的这天,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四十多位好友聚会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在天朗气清、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的美景下,他们饮酒、写诗、观山、赏水、曲水流觞,王羲之乘兴作《兰亭集序》,这场春日聚会是千古流传的风雅之事。明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清樊圻兰亭修禊图卷(局部)打秋千除了扫墓、郊游,在时光大好的春日,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还涉及到打秋千、蹴鞠、放风等。唐宋时期,打秋千已是清明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把“清明节”视为“秋千节”。在《月曼清游图册》的《杨柳荡千》描绘的是宫中女子游乐的场景:杨柳拂风,杏花、桃花盛开,女子走出闺房,在芳草地上相伴嬉戏;秋千架上,仕女的身姿轻盈如燕。清陈枚梁诗正月曼清游图册——二月“杨柳荡千”清焦秉贞仕女图册八开——柳院秋千放风筝古时,清明节放风筝也十分流行。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秽气,消灾解难。清代高鼎《村居》描写:“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描绘了一群活动的儿童在大好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在《百子嬉春图》中,几个儿童在楼阁上放着风筝,刻画生动细腻。南宋佚名百子嬉春图来源:艺术中国
编辑:小小
出品:榆木头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