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河山无言
峨眉山寺庙众多,且不乏占地势之利、具天工巧构、得珍宝高僧的名寺大庙。在峨眉山诸多大寺之中,若论环境之幽美、场所之静雅,伏虎寺当首屈一指。
伏虎寺在报国寺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1公里处,背倚伏虎岭,面临虎溪,右傍瑜伽河,二水在寺前坡麓相汇。伏虎寺被桢楠和古柏为主要树种的森林所环抱,号称“入峨第一大观”,和报国寺同为峨眉山低山带的著名大寺,现在也是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
伏虎寺入山处、瑜伽河畔的伏虎寺牌坊,清代所建。匾额为近代书法家童咏樵所书。范晓摄影
女理发师正在给伏虎寺的师太理发。范晓摄影
不少文献都称伏虎寺所在地的寺庙始建于晋代,但并无记载最初为何名。据在清代《峨眉山志》基础上修编的民国《峨眉山志》称,伏虎寺为行僧心安开建,但未言明是何年代。
唐乾符年间(年~年)为青城令的唐求,有《赠伏虎寺僧行如上人》诗曰:
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峨。
纳补千片云,香焚篆一窠
恋山人事少,怜客道心多。
日日斋钟响,高悬滤水罗。
从唐求诗的题目看,唐代已有伏虎寺之称。
在伏虎寺的下方,据记载唐代的云安禅师建有龙神堂。龙神指龙王,唐韩愈《贺雨表》云:“龙神效职,雷雨应期”,故龙神堂似有祈雨求福之意。
宋淳熙四年(年),范成大游历峨眉山,他在《峨眉山行记》一书中记述:“发峨眉县,出西门登山,过慈福普安二院、白水庄、蜀村店、十二里龙神堂,自是谷舂淙,林樾雄深”。而伏虎寺距峨眉县城的距离正是约6公里即约十二里,但范成大只说龙神堂,未言伏虎寺。
不过,范成大在叙及下山返程时说:“……游黑水,过虎溪桥,奔流激湍,大略似双溪而小不及。始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傍,因遂跨之,乱流以济,故以名溪”,这里交代了伏虎寺前的虎溪得名的故事。
现代有文献认为,伏虎寺与龙神堂为同一寺庙在不同时期的称呼。但据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龙神堂“在伏虎寺左,堂外树石塔,名尊胜幢”,说明龙神堂与伏虎寺为毗邻共存的关系。清光绪十年(年)的《峨山图说》,亦在伏虎寺左下方标绘有龙神庙(堂)。
明末崇祯十二年(年)胡世安的《峨眉山道里纪》云:“再上古柏森森,饰径高峙,隔虎溪即伏虎寺。”表明至少在明末,伏虎寺已相当有名。
伏虎寺之得名,一说因寺后的山岭形如卧虎,称伏虎岭,寺因山而名;一说因时有虎患,宋绍兴三年(年)高僧士性建尊胜幢一座,以镇压之。
因此,伏虎寺之名可能有两种涵义:一是山形如卧虎或山林藏卧虎;二是降虎除患。若唐代已有伏虎寺之称,其得名当与前说有关。而且据清嘉庆《四川通志》所说,镇虎的尊胜幢是在龙神堂外,而非在伏虎寺。
宋绍兴年间高僧士性为镇压虎患所建的尊胜幢,今已不存。但伏虎寺有镇寺之宝——明代的华严塔。该塔为紫铜铸造,高5.8米,8面40层,塔身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以及《华严经》全部经文,铸造技艺精湛,造型优美。此塔原在峨眉山圣积寺,因圣积寺旁建厂,寺废。华严塔年先移入报国寺,年移入伏虎寺。范晓摄影
不仅在古代,即使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四川盆周山区也并不鲜见老虎。尤其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之际,人口骤减,尸横遍野,养成前所未有的虎患,史书有虎群直入市镇院舍肆虐的记载。
虽然伏虎寺得名可能早在明末清初之前的唐代,但宋代建尊胜幢至少说明,老虎作为物种生态的一个标志,历代在四川都比较活跃。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因人类活动影响才终至绝迹。
清顺治八年(年),贯之和尚率其弟子募资重修伏虎寺,历二十年始落成,寺宇桥亭一新,名之“虎溪精舍”,奠定了现今伏虎寺建筑群的基本格局。
伏虎寺的整体布局。据李晓卉()
虽然现在有公路直通伏虎寺,但传统的朝山入寺的步道仍然保留。步道顺瑜伽河、虎溪婉转而上,入山处有飞角重檐的伏虎寺牌坊,经过溪上的虎浴、虎溪、虎啸三座古朴精巧的廊桥,然后有陡峭的长长石阶通向寺内。
途中有遮天蔽日的峨眉山四大禅林之一的布金林,系清顺治年间随贯之和尚重修伏虎寺的寂玩和尙,依《大乘经》的字数,植桢楠等树木十万九千余株而成。如是,则布金林之“金”,亦可作“经”字解。林中有当代书法家沈鹏、李长路题写的布金林行书牌坊。
瑜伽河上的虎浴桥。范晓摄影
伏虎寺前的布金林牌坊。范晓摄影
伏虎寺依山就势,由低到高有弥勒殿(天王殿)、普贤殿(离诟园)、大雄宝殿三重殿,三殿之间隔成两个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右侧还有御书楼等建筑围成的另一四合院,整个建筑群是传统川西民居组合形式的放大和扩展,而且这种四合院式的院落尺度,为峨眉山各寺庙之最(李晓卉,)。
伏虎寺弥勒殿两侧的四大天王塑像:东方持国天王(上左);南方增长天王(上右);西方广目天王(下左);北方多闻天王(下右)。范晓摄影
伏虎寺大雄宝殿。范晓摄影
伏虎寺除了建筑群极富特色之外,令人称奇的是,它虽然被森林环绕,但屋顶上却终年无枯叶堆积,因此得清康熙帝赐书“离垢园”。有人把它与佛之神通相联系;也有解释认为伏虎寺位于萝峰山与伏虎山之间的狭长谷地,在山洼处形成了负压,山风从山下平原由东北向西南方向谷地的敞开处吹来,伏虎寺建筑群恰好面向迎风的开敞处,气流风动使枯枝残叶很难在屋顶留存。
俯瞰伏虎寺的建筑群,屋顶上几乎见不到枯叶堆积。范晓摄影
伏虎寺普贤殿及其清康熙帝手书的“离垢园”匾额。范晓摄影
伏虎寺左后方地势最高处,有五百罗汉堂,始建于清代,年重建。各地的罗汉堂大都有一个项目,伏虎寺的罗汉堂也不例外:游客在堂中随意选一尊罗汉开始数,数到与你的年龄数相对应的罗汉,即是你当年的本命罗汉或护身罗汉。不过,佛陀的正见,似乎对此并不以为然。
多年以前我也曾在伏虎寺的罗汉堂试过,所遇尊者的名号记不清了,大概与某护水的法师有关,似乎暗合我对河流等水环境的兴趣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