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曾经给儿子发过一封“人生邮件”,他在邮件中告诉儿子很多道理,告诫儿子要学会宽容,不要事事争先,并告诉儿子要爱上音乐。信中最后白岩松说:“生命之路自己走过,更多的祝愿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会失去。”
白岩松说,无论给儿子多少祝福,都只是做父亲的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祝愿。他知道儿子最终得到或失去什么都要随缘,不要去强求。
人生也是一样的,不断地失去,不断地得到。有些人得到时非常得意,失去时就无比沮丧。其实,生命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是让所有这些事都来扰乱我们的心神,打击我们的士气,那么我们又能拿什么来等待那小小的幸福呢?
0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时而平静,时而平稳,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险象环生。那么该如何面对呢?不因为自己所做的事而得意,也不要为所失去的而哭泣,才是我们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思想境界。
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生跌宕起伏。在他一生最低落的时候,他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然而,在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打击后,季羡林痛定思痛地说:“人间的苦好像也不过如此,我不死了。”
季羡林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他相信,尽管现在很不幸,也只是一个过程,生命如此短暂,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幸,总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真的不会有结果了。
后来,季羡林被派到北大宿舍楼的传达室当门卫,季羡林开始了《罗摩衍那》的“地下”翻译。为了怕被人发现,他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最终,苦尽甘来,季羡林开始名声大噪,被称为“国宝”,但他依然穿着那件蓝布的中山装、足踏藏青圆口鞋慢慢地走在北大校园里。
有一次,一位北大新生把他当清洁工,请他帮忙搬行李,季羡林居然照办了,让人不得不佩服季羡林的大师风范。
人生总有起起落落,失失得得。做人要有调整心态的能力和胸怀,不对得不到的东西觊觎不已,不对失去的东西后悔莫及,更不要因为得到了什么而沾沾自喜。
02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苏轼是北宋文坛巨子,一生担任官职30次,被贬值17次,经常往返于庙堂与江湖间。他还在坐过天的大牢。尽管仕途几经挫折,但他始终对人生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诗文主张有意而言,闲存世的诗文很少有悲观厌世之作。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他泛波江流,耕作田间,自得其乐,完全像平常一样开朗达观。
抗战时期,当代散文家梁实秋迁居重庆农村,在主湾山腰上买了一间平房。这个房子完全是“破陋室”的模样:有窗户没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邻近有高粱地、竹林、池塘和粪池,可谓失意之极。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被梁实秋起了个名字“雅舍”,而梁实秋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年。梁实秋深知苦与乐的滋味,在此期间写下了《雅舍小品》短篇小说,风动一时。
《菜根谭》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还有一句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人生得意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失意时顺其自然,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加安然。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强求只会让自己受伤。无论何时,心态都是最重要的。
常怀一颗“平常心”,秉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人生信念的人,最终都会实现人生的突破和超越。
03随遇而安,随喜而作,万事皆缘
药山惟俨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他精通佛理,喜欢通过小事来启发弟子。
一天,惟俨禅师带着两个弟子道吾和云岩下山。途中,惟俨禅师指着树林里的一棵枯木问:“你们觉得是枯萎好还是茂盛好?”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当然是茂盛兴的好。”
惟俨禅师听了后摇摇头道:“繁盛终将消失。”云岩听了师父这般话后说:“我觉得枯萎的好。”
没想到惟俨禅师还是摇了摇头,还是那语气道:“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两位弟子不得其所,该怎么回答是好。
就在这时,旁边走来了一位小和尚,惟俨禅师便以同样的问题问他,这个小和尚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茂盛的让它茂盛好了。”
惟俨禅师这才颔首赞许道:“小和尚说得对,世间的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不要执着,这才是修行的态度。”
宋代有一座寺庙,庙门上有一副对联:“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这是一种万事随缘的心境,不受外来事物所累。
“有粮多吃,无粮少吃”并不意味着要我们万事消极,而是说在没有“粮”的时候不要哀叹感叹缺粮,因为即使再哀叹,“粮”也不会无中生有,只有平静待之才能渡过难关。
正所谓:“随遇而安,随喜而作,万事皆缘,身心自在”。心态淡然会让我们的生活轻松很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多。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得有失才是生活,凡事勉强不得。不要让生活左右你的情绪,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感受到每一次迎面而来的幸福。
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写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愿给更多的人带来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