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题花叶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据记载,这是唐朝的一位宫女题于红叶上的一首诗,它写尽了失去自由的宫女的无奈与幽怨,折射出宫女的悲惨命运,也折射出在畸形制度下运转的畸形社会。
诗的语言简单凝练,诗的蕴意深刻沉重,成为流传今古的感人佳作。
诗歌的一大作用,就是干预社会、反应社会;故而,与上面那首诗同属“一派”的作品,还有很多: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都是岁月的印记,也都是历史的哀叹。多少悲伤与苦闷,于今品来依旧是那么真切。
与古诗词同行,穿越流年,细品人生;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关乎“宫女”的宋诗。
这首诗尽管只有28个字,却写得很是耐人寻味,颇有几分唐诗的风采。
宫词
宋·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沈沈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字朝宗,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
虽然武衍并不算是多么有名的诗人,但只要我们读过武衍的诗,都会对其刮目相看。武衍的诗大多都写得自然流畅,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
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宫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的首句唯美又生动:梨花风动玉阑香;清风款款吹来,朵朵梨花随之摇曳,玉阑干处一片清香。
作者在首句中,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静谧、优雅的环境,刻画出了一幅唯美浪漫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有清新的色彩,也有沁人心脾的香气。所以,在读首句的一瞬间,我们就能够感受到春光的美好。
而作者在首句中所选的物象也都是很典型、很具有目的性的。选择“梨花”,重在体现出一个“春”字;选择“玉阑”则重在含蓄地突出与众不同的场所,也就是题目中的“宫”字。
所以,首句在点名时节、营造氛围、临摹画面的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切住了题目。
后面的一句紧追而来,进一步补充了首句的内容:春色沈沈锁建章;美好的春色被紧锁在沉寂的宫殿之中。建章,是汉宫的名字,后来特用来指代宫殿。
在首句的画面中,我们尚不能体会到作者笔下所要表达的那份沉重情感,而在承句中,情感方面的“沉重”色彩就体现得十分充分了。
“沈沈”就是其中最能体现情感色彩的两个字,而当这两个字与“春色”“建章”搭配在一起的时候,皇宫中沉寂的环境、皇宫那森严空阔的形象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而这时候我们再去看“春色”,就会发现它与“建章”之间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一者柔媚、美好,一者则冷酷无情。美好的东西被束缚、被禁锢,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所以,在承句中,作者内心对“建章”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了。
再稍加细品,我们还会发现,此处的“春色”又是对宫女及其美好青春的暗指。在作者对“春色”的描写中,自然隐含着他对宫女的怜惜之情。
皇宫的森严大家又何尝不知,只要进了皇宫,意味着“与世隔绝”,尤其是那些柔弱的宫女。于是作者转换了一个角度,借其他物象来完整地推出主旨: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只有那片片飘零的落花是皇宫中难以囚禁的,它们自由地飞舞,飘向宫墙之外。
直接写人物不但会让内容显得有些单调,而且还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人物的孤独无奈、皇权的蛮横与残酷。所以当作者在看到那些飞花的时候,也便不由得将其与宫墙内的宫女联系起来,他找到了转嫁情感的方式,以颇具讽刺性的口吻,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慨。
“唯有”二字再次将矛头指向“建章”,无声地体现出它禁锢宫女、摧毁她们青春的丑陋与无情,是作者对其进行的又一次抨击与批判。
在后两句中,作者依旧以若即若离的方式临摹人物。所以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人物形象,却能通过作者的笔触去在脑海中构建人物形象,这就是含蓄、间接的写作方式所带来的效果。
而更值得一说的是,后两句又将“落红”与“宫女”之间形成一种对比关系,通过二者之间的鲜明对比,体现出宫女“身不由己”的无奈,倾诉出她们对自由的渴望,也完满地表达出作者对宫女的深切同情,让人读后备受感染。
未见人物,却人物自显;自然勾勒,而情感饱满。武衍的这首诗,的确有着唐诗的风采。
宫墙高禁花飞出,片片朝人欲说愁;各位看官,当读完武衍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