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教育#
家长在学习和生活上,如何才能防止孩子自暴自弃呢?
王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五(1)班的数学测验卷子,她拿着丁晓言的卷子却发了楞,这几乎是张白卷,除了第一题的简单算式后面有两个答数外,其余五道应用题下都是空白的。
王老师翻转卷子,看到背面上画着两只船,下面有一个潦草的式子,式子列对了,可是前面的题目下却是空白的。丁晓言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作文刚被评上优秀,在全校的“学习园地”里展览,可是小丁的数学怎么这样差呢?
王老师带着这张白卷去找小丁的爸爸。老丁是工厂的工会干部,工人创作员。他工作繁忙,但他写的小说在市里颇有些名气。老丁略带歉意地对王老师说:“晓言的妈妈和我都太忙,没有时间抓晓言的功课。
他的数学成绩从四年级起就开始下降,他对数学兴趣也不大,写作文倒很认真,查资料,查辞典很起劲的,看来他的数学‘细胞’不多,能不能让他单科发展?在语文上多下些功夫吧。”
接着,老丁又自嘲地补了一句,“我和晓言说过,也许他像我,我小时候数学也学不好的。”老丁的话,王老师当然不会同意,但他的话却引起王老师的思索,因为像丁晓言那样,在学习中有偏科现象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
毋庸违言,晓言是受他爸爸的影响,喜欢语文学科的。在学习数学中,碰到一些困难,他有些自暴自弃,采取放弃数学的做法,以保证语文单科突进,出现了数学交白卷的情况。
小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时期。孩子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如果其中有一两环脱落,孩子的学习就会感到困难,就会得到不好的成绩。这时候,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骂,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横竖横”、“放弃”的自暴自弃的心理。
如果教师或家长象老丁那样去看问题,支持孩子的做法,正好就巩固了那种心理状态,形成了一种心理效应,在心理学上称之谓自暴自弃效应。
在学习活动中,总伴随着各种情绪的心理状态,这是正常的。人们常说:“初学三年,天下第一;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就是两种学习心理状态的反映。
这些心理状态有积极情绪方面的,也有消极情绪方面的,自暴自弃就属于后一种。人的心理状态刚产生之时并不稳定,若予以肯定,则会巩固下来;若予以否定,则会转化以至消退。因此,家长与教师都应时常观察孩子的学习情绪状态,防止自暴自弃的心理出现。
所谓自暴自弃是意志力比较脆弱的表现,这种情况出现在孩子身上并不使人感到奇怪。因为孩子的意志力的确比较脆弱一些,但是关键是不能因此产生自暴自弃效应,因为产生了效应的心理状态就比较稳定,不容易消退了。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自暴自弃效应呢?虽然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必然要反映到行为上来的。
自暴自弃心理一县出魂,就会在孩子的行为上显露端倪,如果家长与教师不是大大咧咧的话,就可以有所发现,这时候采取一些措施,就能防微杜渐,止风动于草芥之间。具体的措施就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像王老师对丁晓言的问题就处理得很好。她和小丁一起分析了试卷背后所画的图,告诉他图画对了,为什么不写到卷子上去?
同时,王老师又让小丁演算了几道类似的题目,指出小丁是能做出题目的,今后应该努力去做。在以后的上课中,王老师还让小丁“吃小灶”,个别辅导他一段时间。
另外,她还对老丁做了工作,让他对小丁的数学学习提出要求,督促他完成家庭作业。几个方面的努力,防止了小丁身上出现自暴自弃效应,慢慢地,他的数学成缋也好:起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