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我不多做介绍,熟悉他的人,对他的人生故事,以及阳明心学的了解范围甚至超过了我。
不过网上常有人说,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就是“唯心论”,对此,我只能说,每个人的境界不同,悟性不同,看到的视野也不同。
说王阳明是“唯心论”的朋友,大都是因为一个“公案”。
有一天,王阳明和弟子、朋友一起到南镇游玩,他们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探讨心学知识,这也是王阳明传授“阳明心学”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因为王阳明向来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理论和行动相结合,才是真学习。
他们一行人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人看到岩石间开着一簇鲜艳的花朵。这人就打趣地说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这个人问王阳明:“您常说‘心即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尽在心中,而这朵花树,不管我来不来,它在山间都开了又凋谢,凋谢后又盛开,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这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我不来,它就不开了?”
王阳明是这么回答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很多朋友把王阳明的这句话理解为:“你不看此花时,这花就陷于沉寂;你来看此花时,这花才盛开鲜艳起来。”
就因为这句话,很多朋友就将阳明心学定义为“唯心主义”,大肆批判。如果,你因为这句话就将阳明心学指责为“唯心主义”,我只能说,“唯心主义”的不是王阳明,而是你。
王阳明的这句话,真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的思想、体悟在什么层次,也就理解成什么意思。就比如我们看《红楼梦》,有的人看到的是“情”,有的人看到是的“历史”,还有的人看到的是“批判”,甚至还有的人看到的是“淫”。
就如苏轼在诗《题西林壁》中写的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的悟性在哪个层面,看到的现象也就在那个层面。如果因为这句话,批判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那只能说明你“身在此山中”,这座山就是“唯心主义”的山。
要理解王阳明的这句回答,我认为应该抛开“科学”。王阳明说的是哲学,是我们人类的感知,不是物理学中的科学分解。
比如“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从“唯物”的角度解释,就要从物理、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那是因为花青素、光折射、热效应的一些列原因导致的。但王阳明的回答是感知,不是物理学、生物学。
王阳明说的是“境由心生”,你心情好的时候,你就认为这花漂亮鲜艳;当你心情烦闷的时候,这花就碍你的眼,恨不得一棍子将其打烂,心中那里还有这朵花。
再比如说,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女子以胖为美,那时候的杨贵妃是大多数人心中的美人;但宋朝、清朝等大多数朝代,却以纤弱女子为美,比如李师师、董小宛、陈圆圆等都是小蛮腰。
如果人可以定格到某个年龄,保持容颜不变,那杨贵妃穿越到宋朝、清朝,难道就不美了吗?不是她不美了,而是人们评判美的“心”变了,“心”中对美的标准变了。
再比如,家里有孩子的,当父母心情愉悦时,孩子怎么和你嬉笑玩闹,你都很高兴,甚至还认为孩子可爱、萌;但当父母思绪烦乱,生活压力爆表时,孩子照旧和往常一样,和你嬉笑玩闹,你还认为他可爱吗?
物没变,而是你的心变了。
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一句话:“你看那谁?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是啊,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惊讶,你看那谁,之前多精神,现在萎靡不振了;你看那谁,之前多萎靡不振,现在精神抖擞了。
人,还是那个人,还是那个肉体,只是那个人的思想变了,精神面貌也就变了,也许这就是“相由心生”吧。
其实,在佛家也有一个类似的典故。
六祖惠能年轻的时候,有次和众人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吹过,挂着的幡就动了起来。这时大家就纷纷讨论起来,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
你如果站在“科学”、“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就避免不了要来一套气流运动,物体反作用力的大道理,但惠能禅师不紧不慢说了句“仁者心动”。
妙吧!
这解释和王阳明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境界,禅宗和阳明心学一样,境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看到的层面也就不同。
所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正是悟出了这一点,所以后来他无论是在南赣剿匪,还是平定宁王之乱,再或者总督两广时,平定思田、诸瑶叛乱,他都用阳明心学,抓住人“心乱”的特点,用“攻心计”,毫不费力地屡建奇功;同时,他也反过来一再告诫弟子,若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要心不动。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对王阳明的心学,还执念似的定义为“唯心论”,那我认为你就真的唯心论了。因为不管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一但你有了“唯”的执念,那你就真的是“唯心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