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则这样的哲学故事,突然让我恍然大悟。一日,一阵风吹起寺院的旗幡,两个小和尚见此争论起来,是“风动”还是“幡动”,一位法师路过,见状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我们无须思考这一禅宗故事背后的深奥哲理,但是其根本的理念,却是我们理解摄影所需要的。当我们看一幅图像时,可以感受到运动,这是大脑为我们营造的心理错觉,显然照片中的运动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思维自身的活动而产生的。当我们理解了这一概念,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在画面中形成视觉心理上的运动。
重复元素的韵律
当摄影师谈论到图像中的韵律时,往往是指某些重复的画面元素所产生的视觉运动,比如:一群人所形成的队列,一排小鸟在树枝上,多个长凳的弯曲围绕。重复的图案、样式、模式、及重复的元素,会带来了一种动力持续的感觉,产生相似的韵律,形成视觉节奏,让观众的目光在此来回游移。
按照传统的视觉设计理念,如果一个重复的元素不变地重复,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见,那么产生的运动感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照片中使用开放式的韵律,打破视觉上的平庸。照片的边界会限制这种节奏,因此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节奏或一种节拍,但因格式塔心理的延续性,我们的大脑会继续超出了画面范围的部分,进入了一个未知的空间(也可以理解为“脑补”)。从图片的视觉和象征性质来看,我们也许会感受到一种永恒的节奏,既保留了韵律,也不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渐变的隐喻运动
渐变也会产生隐喻的视觉节奏运动,如元素的由大至小、色调的由深至浅、光线的由明至暗。设想一排类似的瓶子,但是体积越来越小;一个明亮的前景变成了暗调的背景。目光跟随渐变,经过连续的过程,最终得出了一个自然的结论,这一过程也将产生视觉上的运动感。
动态模糊产生的视觉运动
当快门速度变慢时,移动的物体将会在画面中产生动态模糊。模糊程度愈高,感受到的运动感也就更加强烈。有时,移动的是相机而并非主体。比如,当我们在拍摄中摇晃、平移或摆动相机,所产生的模糊,也会给观众提供类似的感官体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会感到物体或景色在摇晃、滑行或掠过,画面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会强化另一种认知。
虽然场景在逻辑上应该是静止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运动场景作为参照物,将主体转换为运动。例如在车内拍摄移动的汽车,透过车窗拍摄到动态模糊的场景,这就是以静制动。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拍摄像人、车或动物飞驰而过的经典平移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拍摄对象是清晰的,而模糊的背景则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用我们的头和眼睛跟随主体的运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