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的风幡公案可以说是禅宗里最有名的一个公案。很多完全没看过经文和灯录的朋友都能说出“不是X动而是心动”这样的口头禅。但是真正能理解这个公案哲学意义的人却很少。曾经在百度上搜索这个公案,发现基本上都误解为要去不动心。只有极少数提到了一切唯心造但阐述得都不太到位。于是我从所看的经文与灯录里把几处对风幡公案的记录专门摘录出来。
《坛经》
“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坛经里记录的非常简单到广州法性寺正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这个时候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两个人一直议论这个话题。惠能上前:“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家都大为吃惊”)
《天圣广灯录》
“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见二法师争风幡。一人言风动。一人言幡动。能召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人言下大悟曰。莫是卢行者否。是即速说。师曰。我即惠能也。二法师曰。我等乃西天令来于此土与汝披剃受具。”
(这段就非常神话了。遇到印宗法师在法性寺讲涅槃经,六祖见两位法师争论风和幡,一个人说是风在动,一个人说是幡在动。惠能远远大声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两个人一听恍然大悟说,难道是卢行者吗?如果是就快回答,惠能说,我正是惠能。两位法师说,我们是西天派来到这里给你剃度的。)
《景德传灯录》
“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酬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翌日邀师入室。征风幡之义。师具以理告”
(景德传灯录里说的更为详细,合理。特别提到了第二天六祖再次为印宗讲风幡义理。翻译如下:遇到印宗法师在法性寺讲涅槃经,六祖寄宿在廊房,到了晚上忽然起风将幡吹得扬起。六祖听到两个僧人讨论,一个说幡在动,一个说风在动,互相问答说得都不合理。六祖说我这个俗人也能随便跟着说说吗?于是直接讲动是由心而来并非风幡,印宗在旁边私下聆听,听到六祖说这些话很是吃惊。第二天请六祖到室内,再次请教风幡的哲理,六祖全部如理相告。)
《历代法宝记》
“后至海南制心寺。遇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惠能亦在坐下。时印宗问众人。汝总见风吹幡。于上头幡动否。众言见动。或言见风动。或言见幡动。不是幡动。是见动。如是问难不定。惠能于座下立答法师。自是众人妄相心。动与不动。非见幡动。法本无有动不动。法师闻说惊愕忙然。不知是何言。问。居士从何处来。惠能答。本来不来。今亦不去。法师下高座。迎惠能就房。子细借问。”
(法宝记里对风幡的辨义说得对最为详细。但是有一点很不一样,就是风动还是幡动这个问题不是二僧见情景后开始争论,而是印宗亲自提出来。翻译如下。后到南海制心寺。遇到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惠能也在下面。当时印宗问大家,你总见风吹幡,这上面幡动了么。大家有的说见到幡动了,有的说见风动了,又有的说见幡动不是幡在动是“见”本身在动,互相问难而无定论。惠能在下面站起来回答印宗,幡在动,风在动,见在动,这些动与不动都是众人心中起的分别妄相,并非是见到幡在动,其实本身没有所谓的动与不动,印宗听到他这么说非常惊讶茫然,一时无法理解六祖所说。于是问六祖“居士从哪里来?”惠能回答“本来就没有来,现在也没去”印宗从高座上来,迎接惠能到房间内,仔细进一步请教。)
(上图为广东光孝寺,也就是灯录上提到的法性寺和制心寺)
这几处记录中我个人认为《历代法宝记》的更为详实。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看过佛经的应该属于普及知识。人人都知。不太可能一句仁者心动就让众人觉得六祖的言论高妙。在法宝记里所说的很明白就是大家在一起讨论是什么在动。也有说是见在动的,惠能立起来说了一通,并提出了一个与大众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观点。就是没有所谓的动与不动。
对这个公案的误解我发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心不动,幡就不动了。也就是认为有一个心在动或者不动,(这和法宝记里提到的见动观点可以说是一样的)第二种是认为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不应该争论。两位争论风幡的僧人动心了,不应该为这个辩题动心。.....两种都误解得很离谱。当然第二种更是离题。
这里想起我参加过一次关于坛经阅读的小聚会,我很难得参加对于佛法的讨论活动。但那次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相邀。他说他主持阅读六祖坛经,而我正好就在附近就去参与了。阅读完了后就说到风幡公案,大家的论点就是我上面说的比较离题的第二种误解。这个小会主要是中老妇女居多,大家都比较向善,但确实经文阅读很少。我不便去反驳什么。快到结束朋友请我发个言。我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不是心动。”在座就有位大妈觉得我这话毫无道理,质问道“明明六祖说了心动,你为什么说不是心动,那你说是什么在动?”我说“没什么在动”。当时知道话不投机,随后就离开了。现在想起来颇有些失言。不过最近梳理这个公案,才看到《历代法宝记》不想当日竟然与祖师契合,小得意一下。
这里再举一个巴陵和尚论风幡公案
《续灯录》
巴陵和尚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祖师出气出来与巴陵相见。雪窦和尚道风动幡动既是风幡。又向甚么处著。有人为巴陵出气出来与雪窦相见。师曰。非风非幡无处著。是幡是风无著处。
(巴陵和尚说,不是风在动,不是幡在动,那这个“动”的属性该归于哪个事物呢?有人要帮六祖说话的就出来把我巴陵和尚辩倒。雪窦说风动幡动就是风幡,这“动”本来就没有什么事物可归属。有人要帮我说话的,就把雪窦这句话给我辨倒。巴陵禅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这动相没有可归属的事物。是风动是幡动,这动相也没有事物可归属。)
其实幡动就是风,幡动这个现象取名为风,他们关系就是番茄和西红柿的关系。风就是幡动这个现象上取了一个名字。但就因为这个取名,我们就仿佛认为有两个实有的事物,他们之间在产生作用。当然我们语言上一样可以说是风动,但是应该认识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风在动。动相的本身就叫风,而动与不动的当下是我们识心分别。这个识心就是分别本身。这个分别就是取相,万法并非实有,一切唯心所造.但并没有一个心在分别动或者不动。这个动与不动就是分别的本身。也就是识心的本身。心是无实体的。而六祖所说得法本无动无不动,没有一个实有的“不动”和实有的“动”存在。我这里浅说到此给一个问题是空气流动产生了风,还是风造成了空气流动呢?,想明白了就大体能了解什么叫被假名所惑。谢谢大家阅读。
---*---*---*---*---*---*---*---*---*---*---*---*---*---
作者:火龙绵阳。
原创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