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黄帝内经》后,我才深知原来“风”对健康的影响居然这么大!在《生气通天论》一章中,就有“故风者,百病之始也”这样的论断,在《金匮真言论》中更是长篇累牍地介绍了各种风病。
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者:东有:弱风、婴儿风、凶风;南有弱风、大弱风、谋风;西有谋风、刚风、择风;北有:择风、大刚风、凶风。
这些自然界的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它侵犯经脉,就形成了经脉的五风,继之循经脉而侵害五脏发生病变。
东风往往在春季使人生病,病多发在肝,门户在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在心,门户在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在肺,门户在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在肾,门户在腰股。
《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风邪常常夹带寒、暑、湿、燥、火侵害人体,是疾病的先头部队。
风邪致病的特点:①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快,病位不定;
②风性主动,见筋脉、肢体抽搐、拘挛、震颤或头目眩晕等;
③风邪袭人多犯阳位,如上焦头面诸窍,病多疏泄汗出。
④风为百病之长,为多种疾病的先导。
“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古人对防风的高度重视古人有“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之说,以此来形容风邪对人体极易造成的伤害。一旦体气虚弱,荣卫失调,酒色过甚或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时,风邪便会趁虚而入。
《黄帝内经·素问》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古人在防风上不遗余力。
例如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居住之室,必须固密,不要有缝隙,因为风气吹入,久居感觉不到,但极易伤风,如四肢不遂,或失音不能语者,皆由此而得也。
《保生要录》中也说:善中人风者(人容易中的风邪),是天地之气也。能生成万物,亦能损人。初入腠理之间,渐至肌肤之内,内传经脉,达于脏腑,传遍既广(邪风在体内无处不入),为患则深。
古人从不坦胸露腹,整天包裹得严严实实,就是怕风寒致病。为了防风,古人会特意制作了一种叫屏风的东西,一般有三扇,中间高,两边低,围在椅子后面,这就是“山字屏”!
古籍记载,注重养生的人,一般都会让椅子后背贴着墙,这样坐在椅子上,和墙之间没多少缝隙,不容易从脑背后吹来邪风贼风而生病!
中药里也有个叫玉屏风的药,另外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也是抵御风邪、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生风邪除了自然界的外风之外,也可因人体本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动而滋生内风。
阴虚生风
历来有“内虚暗风”之说。所谓“内虚”,是指阴虚。导致阴虚的原因甚多,比如因外邪久羁、煎灼真阴而虚风内动。
阳化内风
即如叶桂所说的由“身中阳气之动变”而导致“内风动越”的一种病理现象。多由肝肾阴亏,精血不足,或热病劫烁真阴,木乏滋养,厥阴化火;或机体阴阳俱损,气血衰惫,阳浮风动;或中土虚亏,土衰木横,“气愈伤,阳愈动”,阳气动变,内风由生。
血虚生风
“血主濡之”,肝主藏血,血虚则肝脉失养,木气不和,故令生风。多由久病邪正相争,血气受戕;或由病损络脉,血不循常道而妄行,出现诸失血证;或因高年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而滋生内风。
蕴热生风
在外感温热病中,热极生风十分常见。在慢性病中较少见热极现象,但蕴热也可能生风。
液枯生风
多因病变耗液,或饮水不足,或高年肝肾亏损,阴液不足,液枯则皮肤筋脉失于滋润,见皮肤干劲皱揭而瘙痒,筋脉拘挛瘛瘲。
肝逆动风
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或因情志失和,肝失疏泄;或土壅木郁而横逆;或因痰火扰动,肝气厥逆。肝为风脏,肝气失和,最易动风。
脾虚生风
脾虚则肝旺,肝旺则生风,从而出现面黄神萎,嗜睡,露睛,头痛呕吐,便溏,项强抽搐,甚则昏迷、四肢逆冷等脾虚生风证。
痰阻生风
痰与风两个病理因素常交织为患,风煽而痰升,痰阻而生风。如痰迷心窍,而神昏抽搐,痰阻络脉而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均是因痰阻而生风的临床表现。
八风吹不动只有圣人才能“八风吹不动”,普通人一定要严加防范!尤其要注意三种风:
首先是,不正之风。
比如:突然刮起的大风;春天,刮起干冷的西北风;秋天,吹起闷热的南风等等。风太过、不及、不应时,都属于不正之风。
其次是,虚邪贼风。
这种风,会在人体气血虚衰、毛窍疏张之时,趁机偷袭,伤人于无形。凡睡眠,不能贪图凉爽,卧于风口,易招风得重症。
最需防范的是第三种,空调风!
很多人喜欢把空调的温度调得很低,而且对着吹,以贪图一时之爽,轻则着凉生病、重则中风面瘫,而且是寒邪进入人体的常见途径,是慢性病的温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