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第七章

来源:风动 时间:2022/9/3

第七章水中花

量子世界蕴含的秘密,足以彻底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即便是最富于革命精神的科学大师,曾经以相对论颠覆了绝对时空观的爱因斯坦,也难以忍受转变原有固定观念带来的失重感,因而完全无法接受这一全新的理念。

量子论展示的世界的随机性,已经让信奉因果律的爱因斯坦感觉要抓狂了。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件事,将更是不可思议,让爱因斯坦更加忍无可忍,直到生命的最后都始终难以释怀。

历史上认为世界只是我们心中虚幻影像的人很多,比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慧能,还有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等。但这一观念从未在思想领域占据过主导地位,因为眼前的一切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世界的真实性,从没有人能够拿出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它的虚幻,但量子论改变了这一切。

作为20世纪物理学两大发现之一的量子论,比史上任何一种理论都引发了更多的技术革命,核能、计算机技术、新材料、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这些领域的进步都跟量子论密切相关。在量子论的帮助下,我们才有了激光、电子显微镜、半导体;我们能够用上电脑,看上电视,建核电站,这些都和量子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量子论在技术运用方面的巨大成功,是在原理不明的情况下取得的。就像古代的人们不知道地球磁场的存在,但他们照样能够发明指南针。虽然量子论在应用方面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价值,但是直到现在,物理学界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内在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并不是没有人能够对量子论的原理进行解释,问题是解释版本太多,人们反而不知道该信哪个了。有些版本实在是太离谱,只要是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接受;而最具有可能性的那个解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却又令人难以置信:它表明,世界的存在是由意识决定的。这样的说法实在太难以接受了,但其它的解释又不能让人满意,所以这对于物理学家们来说,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年在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一次量子力学研讨会上,关于量子论原理的各种解释版本,有人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相信哥本哈根解释的有13人,多宇宙的8人,隐变量的4人,退相干历史的4人,自发定域理论的1人,还有多达18人坦承自己没办法决定应该如何选择。这个结果足以说明人们对于量子论原理认识的混乱程度,究竟到了何等的地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用一个只要说起量子论,就必然会提到的实验来进行说明。

年托马斯·杨发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他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形成一个点光源,然后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纸,纸上开两道平行的狭缝,后面再放一个投影屏。结果发现,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很显然这是干涉条纹,干涉是波的特性,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从两条狭缝中穿过的两列光波,形成了干涉现象,波峰与波峰相遇的地方会相互增强,所以在屏幕上对应的位置出现了明的条纹;波峰与波谷相遇的地方会相互抵消,所以出现了暗的条纹。

后来这个经典实验在经过一些改动之后,成为了量子论中的重要实验。人们用电子代替点光源来做这个实验,结果令人意外,屏幕上竟然同样出现了干涉条纹。这种现象相当挑战人们的神经,因为只有波才会产生干涉现象,而按照通常的认识,电子是原子的内部结构,它显然是一种粒子,粒子之间怎么可能相互干涉呢?双缝实验难道能够证明电子其实不是粒子,而是一种波?

更有意思的事情还在后头。我们知道在两列波之间才会出现干涉现象,如果只有一列波,干涉就不可能发生。后来有人稍微修改了一下实验,试着控制电子的数量,每次只发射出一个电子,这样每次就只能在背后的感光屏上激发出一个小亮点。但令人惊讶的是,当人们把电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打在感光屏上时,随着亮点慢慢增多,逐渐地又能看出干涉条纹来了。亮点越来越多,条纹就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些奇怪的现象应该如何解释?电子到底是一个粒子,还是一种波?假如它是粒子,那为什么在穿过双缝时会像波一样产生干涉现象呢?假如它是一种波,那为什么在碰到屏幕时,它却又会打出一个亮点来,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当它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时,为什么还会存在干涉现象?难道它是自己和自己产生干涉的?或者说后面的电子与前面的电子形成了干涉?

怪事还远不止这些。在人们一个一个发射电子的过程中,只要关闭掉双缝中的任意一条,后面的那些电子马上就能感应到这种变化,打在屏幕上时不会再出现干涉条纹了。甚至在不关闭狭缝的情况下,只要在双缝的后面安装一个探测器,测量电子是从哪条缝出来的,电子就能马上作出反应,干涉条纹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电子在穿过狭缝前的一刹那,是如何马上就知道另一条狭缝被关闭了的呢?相对于电子的大小而言,另一条狭缝与它的距离可不是一般的遥远,电子为什么在瞬间就能作出反应?除非它收到了某种瞬时传播来的信号,但这种信号是谁发送给它的?为什么有探测器看着它时,电子马上就改变了行为方式?

因为如何解释以上现象的问题,物理学界闹得不可开交,爱因斯坦和玻尔每次见面都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到了现在,我们手上有了一大堆的解释版本,却没有哪一种能够统一大家的意见,每一种版本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一下影响最大的版本——“哥本哈根解释”,因为这个解释虽然让人感觉相当离谱,但其它的解释还要更离谱得多。

哥本哈根解释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波恩的“概率解释”之外,还有玻尔的“互补原理”。前面两种理论已经够夸张的了,它们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充满了偶然性和随机性。但互补原理还要更可怕得多,因为它居然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

互补原理是这样解释的,实际上电子既可以说是一种粒子,也可以说是一种波,这叫做“波—粒二重性”。但在每一个特定的时刻,电子不可能同时既是粒子又是波,而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它到底会是粒子还是波,这取决于是否有人在观察它。当没人观察它时,它就是波,以波函数的形式处在一种叠加的状态之中,弥漫于整个空间;而一旦有人观察它时,波函数突然从空间中收缩,集中在一个点上,于是它就变成了粒子。波函数这种奇迹般的变化被称为“坍缩”。

按照这一理论的解释,在前面的实验中电子最初是一种波,它以某种方式同时穿过了两条狭缝,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在撞上感光屏的那一瞬间,这时候就相当于有人观测它了,所以它变成了粒子,按照ψ的概率随机打在屏幕的某个位置上。假如在双缝后面装上探测器,那么同样的道理,被观测的电子马上变成了粒子,粒子不会产生干涉现象,所以干涉条纹消失了。

电子的波—粒二重性实际上也体现在不确定性原理中。电子初始状态的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它在波和粒子两种状态之间的摇摆,速度代表了波的属性,位置代表了粒子的属性,对于速度测量得越准确,对于位置的测量就越不准确,两者无法同时为我们所知。电子不可能同时既是波又是粒子,两种属性无法同时在电子身上存在,所以我们对波的属性了解得越多,对粒子属性的了解就越少。

读到这里,估计许多人还未必能够看明白哥本哈根解释的实质内容,还没有意会到它的奇特之处。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用更简单通俗的话来说一遍。波是什么呢?它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实体;粒子是什么呢?它是实在的点状物体。互补原理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当我们没有看电子的时候,电子就不是实在的东西,它像个幽灵般向四周散发开来,以波的概率形态飘浮在空间中。但当你一睁开眼睛,所有的幻影就立刻消失不见了,电子的波函数在瞬间坍缩,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粒子,随机出现在某个位置上,让你能够看到它。

我的妈呀!这多像是《倩女幽魂》中的场景啊!当你定睛看时,王祖贤扮演的小倩就站在你的面前,还笑吟吟地看着你呢。但当你一转过身去,她却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能算是科学理论吗?它简直就是一个鬼故事!

更麻烦的是,人们用光子、介子等其它的亚原子粒子来做同样的实验,得到的竟是和电子完全一样的结果,甚至用原子来做也是如此。它表明这种属性不是某种粒子特有的,而是量子世界的共有现象。

这真是一个糟糕的消息。我们眼中的物质实体,都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每一种粒子都是在有人观察时才是实在的,没有观察时就只是一种虚幻的波,那么也就意味着由它组成的整个物质世界都应是如此。这说明了什么?难道真的像贝克莱主教所说的那样,“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因为观测者的存在才变得真实的吗?

当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用调侃的语气很好地描述了这一解释:“当我们不看它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此时你是否已经联想起书中一开头就提到过的慧能的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和尚的心动,难道世界真的是虚幻的,只有意识才是真实的,整个世界就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

这太可怕了。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你想,宇宙已经演变了亿年,而人类出现的历史不过是短短的几百万年,在之前没有观测者的情况下,世界难道就不存在了?这不管怎么看都是件荒谬的事情。

还有更夸张的事情。以波的形式存在的电子,具有多种可能的叠加状态,只有当它被观察时,波函数才会坍塌成一个粒子。这是否意味着,电子在前面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后面在意识的作用下才变成了现实的呢?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在事情发生之后,到它被观测变成现实之前,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可以改变它呢?

要想验证这样的想法并非易事,但高人总是很多。年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周年的讨论会上,他生前的同事约翰·惠勒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延迟实验”。

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在双缝实验中,没有人观测时电子是作为一种波,同时通过双缝产生干涉,在感光屏上出现干涉条纹;但一旦有人观测,它就变成了一个粒子,只通过一条缝,在感光屏上不会再出现干涉条纹。惠勒通过一个思维实验指出,我们可以使电子延迟作出决定,在它已经实际通过了双缝之后,再来选择前面是通过一条缝还是两条缝,是出现干涉条纹还是不出现干涉条纹。或者更通俗一点说,就是可以在电子通过双缝的事实已经发生之后,再来决定或者说修改它前面通过双缝时的方式。

惠勒设计的实验,形式上与双缝实验有所不同,但其原理是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可以在电子通过了双缝之后,打到感光屏上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通过放置或者撤掉探测器的手段,来决定电子在前面通过双缝时,是通过一条缝还是两条缝,是产生干涉还是不产生干涉。

这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啊!在惠勒的设想提出5年后,卡洛尔·阿雷带领一个团队做了延迟实验,结果真的证明,我们可以在电子通过了双缝之后,再决定它前面通过双缝时的方式。

这意味着什么呢?难道它真的说明,宇宙演变已经发生的历史,只要在它还没有被观测之前,就仍然是可以改变的吗?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观测后才能算是最终确定了的,难道宇宙演变上百亿年的历史,都是等到它诞生出了生命之后才成为现实的?真是荒唐啊!

要接受“意识让世界变得真实”的想法,的确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也许你会想了解一下在哥本哈根解释之外,其它版本的解释是怎么样的,看看有没有别的路可走。但在这里要先提出警告,其它版本的解释比这还要更疯狂得多。

排在第二位的“多宇宙解释”,在宇宙学家中很有些市场。它认为电子在双缝前面临选择时,我们的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宇宙,叫“平行宇宙”,每一种可能性就对应着一个宇宙,以此来解释电子的怪诞行为。这意味着,宇宙演变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对应着一个平行宇宙,在一些宇宙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终成眷属,而在另一些宇宙中荆轲干掉了秦王。

明眼人应该能看出来,这种解释采用的是和进化论同样的逻辑。进化论认为,变异存在无限多种可能性,其中必然有一种情况跟现有物种的状态是一样的。而多宇宙解释认为,存在无限多个平行宇宙,它们囊括了宇宙演变所有的可能性,其中必然有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完全相同。不一样的是,进化论说我们看不见其它的变异,是因为它们被自然选择机制淘汰了;而多宇宙解释则说,我们看不见其它的可能性,是因为它们已经和我们不在同一个宇宙中,它们被分裂到平行宇宙去了!

你是愿意接受“意识让世界变得真实”的哥本哈根解释,还是愿意相信“一个电子的选择就能造成宇宙分裂”的多宇宙解释呢?我们还是接受哥本哈根解释好一些,因为这个解释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只要把它想通了,其实我们还是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一理论的,这一点在后面我们会详细进行解释。

哥本哈根解释的说法过于惊世骇俗,所以饱受来自各方的指责、质疑和攻击。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它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所有试图为了推翻它而做的实验,却都反而更加证明了它的正确。

爱因斯坦对此极为反感,毕生都在为否定这一理论而努力,薛定谔也持同样的立场。然而在事实面前,再负有盛名也无济于事,即便是再不喜欢这一理论的物理学家们,最终都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现在许多人已经只顾埋头享受量子论带来的实惠,再不去管它背后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哲学意义了。

水中倒映的花朵,虽然美丽却只是幻影。我们眼前的世界,显得是那样的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大自然的美妙奇幻,令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你怎么可能想象,它会如同《水中花》中唱的那样,“欢爱宛如烟云,似水年华流走,不留影踪”。当我们转过身来,它就化作了一缕轻烟随风而去,消散得无影无踪?

世界是虚幻的,量子论似乎首次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然而为什么在我们不观察的时候,世界是虚幻的,当我们定睛一看时,世界却又变得真实起来了呢?这里面到底有着怎样的玄机?

我们很快就要公布答案了,别着急。接下来还要再说一个量子论中的疑案,因为我们希望能先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让即将得出的结论看起来更加的可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