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敦煌“飞天”以其独特灵活的造型、秀劲灵动的线描以及富丽堂皇的设色特点成为了敦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飞天”自由自在的穿梭于庄严神圣的佛国世界,给人一种满壁风动的视觉美感。
通过对唐代飞天艺术特征的研究,我认为应该对这种富于美感的形象进行艺术再提取并且运用到我们的工笔创作当中。
当代工笔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家的不断尝试探索,工笔人物画在各方面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材料上发生了改革,运用了画布、金箔、云母、丙烯、铜箔等新颖的材料,突破了我们对传统工笔画技法的认识,颠覆了传统工笔画单一的勾勒、层层晕染赋色的观念,不再一味的进行“三矾九染”,而是大胆的进行冲、洒、喷、贴等全新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
唐代敦煌“飞天”造型是主观和客观统一体,在前代敦煌飞天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现实中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挣脱自然束缚的神力翱翔于天际,更多的体现一种不拘泥于形似的造型观念,而是通过主观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飞天造型进行灵活夸张,人们想要飞翔的意念和对天空痴迷的精神向往集于“飞天”造型之上。
我们在当代工笔画创作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种造型观念,将主客观表现于我们的创作中去,在我的工笔创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设计了三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形象并未画出全脸,两位正面,一位背向远方做回头状,身着鱼骨状长裙,裙摆随风而舞,金色的鱼类游荡于黑色的夜空中,神秘而空灵。
少女虽不像敦煌“飞天”般可以飞向天宇,但将“飞天”的能力赋予游动的金鱼。此幅作品借鉴了敦煌“飞天”主客观结合的造型观念。少女在青春时期随认知阅历的增长,同时也萌生了很多未知的情愫,或喜或忧藏在心底,她将这种未知的力量寄托于自由自在的金鱼,金鱼无声无息的缠绕于少女的腰间,似乎与少女可以隔空对话,带走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金鱼遨游于夜空,动态各异分别为跃起、回转、跟随、下沉等状态,不见水波,却能通过灵动的鱼尾不同的方向看出金鱼随水游动的节奏感和律动感,这一点借鉴唐代“飞天”不生羽翼,仅凭飘动的丝带升腾于天际这种主观的造型观念。唐代敦煌“飞天”的色彩观念对当代工笔画影响极深。
在敦煌“飞天”属于工笔画的范畴,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线描为主,敷以重色。“飞天”的色彩不仅吸收了外来的西域特色,更注入了本土的传统用色习惯,敦煌壁画有“活着的色彩宝库”美称,不同时代的飞天则呈现不同的色调倾向,唐代“飞天”在色彩领域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形成了敦煌色彩艺术的高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