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王阳明竟是这样一个人

来源:风动 时间:2022/11/5

—《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赵晓军著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后面还有一期,敬请期待~

王阳明的三句话、十个字。

王守仁(—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人多称他王阳明。

有力者称雄,无力者雌伏,惯例如此。所以江湖间才你夺我抢,纷争不断。

生命可贵,出自天授,谁也无权肆意褫夺。

三人成虎,聚蚊成雷。

千生心力坐销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以东坡。

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

传语洛闰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观弃道人自题

郑序    (盛序巳贴出)《滦阳消夏录》

九华山还有个道士蔡蓬头,王阳明听说他道行极深,马上来了兴趣,想找他谈仙论道。蔡蓬头对王阳明却不理不睬,好像没看见一样。王阳明并不生气,非常谦虚地请教。

蔡蓬头不为所动,只说两个字:“尚未!”然后起身,走到后厅去了。王阳明不甘心,跟在后面,继续追问。蔡蓬头还是说:“尚未!”

王阳明不肯罢休,放下官架子,像个小学生一样,继续请教。蔡蓬头见他有诚心,终于愿意点拨他一下:“你虽以隆重的礼节待我,终究还是一副官相。”说罢,一笑而别。

王阳明听了,不觉一呆,反思自己的心态与言行,虽然表面上礼仪周到、不耻下问,心里终究有个“官”字,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外谦内傲,表里不一,诚意何在?那么他的礼仪,岂不是伪饰工夫?他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心里的障碍顿除,变得平实多了。

此后,他待人接物,平易近人,再无“官味”;他认为人人可以为圣,等于承认自己不比任何人高明。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知行录》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格言联璧·悖凶类》

《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在生活中,对恶人当存何种态度?《八大人觉经》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观点:“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西方哲人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回想。

也就是说,人们不是从经验中,而是从推论中获取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发现存在于自身的知识。“教育(educ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其意就是“导出”。在苏格拉底的语境中,“知识”意为智性或真理,跟王阳明的“良知”相近。

苏格拉底认为,真知不能通过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师所能做的仅仅是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智慧的助产士”,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因此,苏格拉底从不把自己视为正确答案的提供者,他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为了帮助他人“点燃火焰”,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智慧助产术。亦称“苏格拉底辩证法”,其法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对方一步一步地发现真理。

为了证明真知原本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苏格拉底曾用此法向一个未念过书的奴隶的孩子问了一些几何问题,这个孩子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好像正确答案早就藏在他心里一样。苏格拉底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给母亲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助产士,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

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王阳明有《咏良知四首示诸生》诗,第一首便点出了“良知”的要旨: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良知”是一种正向力量,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但“良知”常常被物欲拨转了方向,变成负向力量,使人们南辕北辙、行为乖张。变化往往发生于不知不觉间,沙漠中的旅人,一旦失去了罗盘,就会迷失方向,他们以为自己正在走向生命的绿洲,却不知道自己离绿洲已经越来越远。

人也是如此,一旦深陷物欲,根本看不清东南西北,所以错而不知错,义无反顾地走向跟“绿洲”相反的方向。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因为他们本想做个“好人”,并且自以为一直在按“好人”的标准做人做事,所以,恐怖分子认为自己是在伸张正义,盗贼认为自己是在追求公平,“大魔头”如希特勒,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在改良社会。

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出自《周易》

欲望越大,幸福越小——对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而苏格拉底则说:“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

原因何在?

一个人的真实需求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屋,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人需要吃饭,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一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又有什么好处?

人需要倾听美妙的音乐,但是,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流行音乐,又成了噪音;人需要适当玩乐,但玩乐太多,有何乐趣可言?王阳明所谓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

儒门以“仁”为第一德,王阳明是大儒,继承了“仁”这一根本宗旨,以“为善”为立身处世做学问的基本修养,工夫真不真,先看“为善之心”真不真切。如果只是用学问为自己脸上贴金,只是凭本事求取财利权势,那是没工夫的人,不足为论。

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

借用西方哲人马斯洛的观点,人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护自己,尽量不做伤害名誉和身体的事,努力追求事业的成长,就是自爱了!推己及人,尽量满足他人的五种需求,就是爱人了!

比如说,给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食物、衣物,这是满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是满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热情待人、谦虚礼貌,这是满足他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他人提携与帮助,这是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然,无论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王阳明反对“悬空口耳讲说”,他甚至认为,“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

若按他的观点,那些一辈子钻在书堆中、从未办过实事的学者、教授,大概只能算“半文盲”,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为学”呢!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和行只是一件事,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求知,等于无行。

佛家云: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区别只在于良知是否蒙尘。你若勤于修炼,拂扫心尘,保持一心清净,你就是圣人。

成为圣人有什么好处呢?

你将慧眼大开,看世界是美好的,看世人是美好的,看世事是美好的,于是,你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烦恼、痛苦将远离你而去,事在逆境,心有菩提;身处陋室,如居天堂。

正如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悟者的内心体验。“心即理”或“心外无物”,不是知识,难以理求,王阳明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那只能自己去悟。

有一点可以肯定:你看见的世界,不是那个真实的世界,只是你心所能感受、理解的那部分世界;你看见的人,不是那个真实的人,只是你心所能感知、想象的那个不完全的人;你看见的事物,不是那个真实的事物,只是你能探寻、发现的那个残缺的事物。

真实的世界、世人、世事也许十分美好,但你心若失去了感知美好的那部分功能,你看见的就不是美好,一切都会被你的心染上颜色。

常人以“眼见为实”,悟者曾经切身体验到,眼前的同一世界,在一刹那间,竟然显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天堂、地狱、仙境、凡间,判然有别,于是顿悟一切外物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顿悟“即心即佛”或“心即理”“心外无物”。

在“心即理”之下,王阳明进而认为,“心外无物”,他曾以看花为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一说法似乎不能证明“心外无物”,按佛家的观点,心本空寂,“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看花则无,看花则有,恰好证明心外有物。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天地万物间,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秘力量,有人谓之“神”,有人谓之“道”,有人谓之“天理”,有人谓之“自然规律”,愚者“拜神”,智者“求道”,学者研究“天理”,及至用科学手段探寻规律,那种神秘力量已经不再神秘。但规律隐含于万事万物中,探寻谈何容易!王阳明走唯心主义路线,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规律只在你心,你心即是天理,无须外寻,只需内求。

一次,有人议论说,阳明门下的弟子,某人专在涵养上用功,某人专在识见上用功,对此,王阳明评论说:“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王阳明对涵养与识见的论断,颇类佛家的观点;他的“心学”,与禅宗六祖慧能禅师的理论亦有神似之处。

佛家中人也有涵养工夫与识见工夫的不同,据《毗奈耶杂事卷》说,比丘可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等五类,在中国佛教中,一般分律师、法师、禅师三类。

律师精通佛教戒律,法师长于讲经说法,都属于做识见工夫的人;禅师长于坐禅参修,属于做涵养工夫的人。禅师不一定懂那么多佛教知识和修行方法,但一旦到了“顿悟”的程度,获得了无漏体验,见识往往不同凡响,足以给没有悟道的律师、法师们当导师。

慧能本是个以打柴为生的樵夫,据说不识字,自然无法做学问。后来,他发心向佛,拜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尚未剃度为僧便已悟道,并继承了弘忍的衣钵。后来,他受嫉妒的同门逼迫,不得不流落江湖,混迹于农、商、渔、猎等各色人群中。

有一次,他来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几个学僧看见风吹幡动,引起了争论。有的说是幡在动,有的说是风在动。慧能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此语一出,众僧大惊。印宗法师也深感惊异,当即跟慧能打起了禅机。

最后,印宗法师为慧能所折服,当即决定为他剃度。但印宗法师虽然年纪大、资格老,却不敢做师父,反倒拜在慧能门下而为弟子。此时慧能年仅39岁,正式开始弘法。

他以鲜灵活泼的禅机,倾倒了无数人,很快名闻遐迩,不少人慕名而来,不畏山高路远,向他求法。

一般的观点认为,谁的知识多,谁就学问大,谁就有资格当老师,但慧能既不识字,知识不如他的学生多,凭什么当老师呢?道理其实很简单:好比一个百发百中的枪手,不管他有没有学过枪法理论,都有资格给人当教练;一个管理了一家大公司并且生意兴隆的老板,不管他有没有学过MBA,都有资格教别人做生意、搞管理。这就是涵养之妙,一旦到了悟道的境界,自然一理通百理通,可以不学自知,论真切工夫,他们可比那些“书呆子”强多了。

王阳明的修心之方,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佛家的经验,佛家所谓修“戒,定,慧”,修的都是心。王阳明追求的“不动心”,即是佛家所谓“定力”。《顿悟入道要门论》上说:“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荣辱得失不存于心,喜怒哀乐不形于色,能做到这点,凡人也可成佛。

那是在一次法会上,须菩提向佛祖释迦牟尼请教如何“降伏其心”,佛祖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意为“无上正等正觉”,通俗的说法是“大彻大悟”。佛祖这段话的意思是:

你听好了,我给你说,善男子、善女人们,你们既然发心向佛,应该这样安住自己的心,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有一个美国老太太,儿子、儿媳不幸在车祸中丧生,她和小孙子相依为命,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一天,她去偷面包时不幸被捉,交由法庭审判。

老太太请求法官原谅,因为她不喜欢偷窃,她偷面包是因为孙子很饿。

但是,根据神圣的法律,陪审团的所有成员都认为老太太有罪,旁听席上的人们也认为,老太太的处境虽然令人同情,但可耻的偷窃必受惩罚。

最后,法官给了老太太两个选择:要么坐监一个月,要么交罚金十美元。

老太太不能坐监,因为她的小孙子嗷嗷待哺;可她身无分文,也交不起罚金。

这时,法官站起来说:“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却有一个七旬老人,不得不靠偷窃面包喂饱她的孙子,这是谁的过错?是我们大家的过错;这是谁的耻辱?是我们大家的耻辱。她的悲惨遭遇,是因我们大家的冷漠。”

法官掏出十美元,替老太太交了罚金。同时决定:对在场的每个人罚款一美元,作为对老太太的补偿。

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掏了罚金,并且对法官的判决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倾向于依法处罚老太太的人,都认为自己在按“良知”思考问题,因为维护神圣的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

一旦大家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救助他人的义务,意识到自己也是老太太悲惨境遇的制造者之一,于是,良知真正觉醒了,此时此刻,大家自发的美好行为,见证了真实的人性。

—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