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本章主旨是:通往永远的路,有生有灭,有破有立,有始有终;终而复始,灭而复燃,死而复生;而如果不能走向永远,这一生生而为人即为失败,这一世的任务就算是没有完成。
毫无疑问,无数年来,无数书籍都在这样描述:欲望、复仇,摆脱贫穷、出人头地,想让人瞧起,一直都是激励人前行的原动力。
对吗?
貌似确实如此。
无数人会说,对,他就是因为这样的缘由走进了今日的城市,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狠狠地出了一口气(扬眉吐气)。
但是,这不是全部,依然有人在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有人说自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有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有人说: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有人说:为人民服务。
有人说: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就平处坐,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是为为己。
有人说:欲立己先达人。
有人说:助人为快乐之本。
这都是别人的说法、别人的做法、别人的活法;可以参考,可以启迪,可以认可别人的多种说法,但是终归要找到自己的路,立起自己的人,做好自己的事,将自己的命运安放到自己的轨道上。
谁让我心动,让我们心动不已的是自己的生命。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释:
1、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由一个头朝上的人,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本义是变化。引申为教化。也指自然界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即造化。
2、作:甲骨文,本意是开始治卜龟。字形是一个卜人正在用刀雕刻制作龟甲,准备制作用以占卜的材料。引申为起始、兴起、发作。
怎么认识“道”呢?
“道”经常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仿佛什么事都不在意;却又关乎所有的事情,好像什么事和他又都脱不开关系。
做大事的人,创大业的人,成大器的人,若是能够明白“道”,依“道”而行,想要做的事,自己就会自动变化、教化、造化,如同到了冬天,滴水成冰,春风吹过,冰雪消融。
如果达到了化境,万事万物都会兴起了。此时,欲望也将随之而来。(注意:欲望也是有来处的)
这种成长方式,叫作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可以理解为某种不知名的年轮密实的原木)。到了这样的时候,“吾”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上一章节所言,不要心急去吃“热豆腐”。而是要像树木的年轮生长一样,潜下心来,沉下心来,在桌子上篆刻“座右铭”,提醒自己不要飘。
如果能够做到不要飘,那就会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就有可能让事业走向基业长青。
道德经有什么用?
确实没有什么用。
如果你不去实践,它便只是八十一篇漂亮的文字,一本优秀的文艺作品而已。
如果你已经在实践了,道德经里面说的这些个道理,你早晚会体会,记在血液里。
甚至它也还不如孙子兵法,文韬武略,那还多少教给你一些兵法理论,征战常识。
道德经只是在教我们如何耍嘴皮子、当杠精吗?
不是,确切地讲,如果母亲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那么,道德经就是教会我们一生、进退、予取的人生导师。
遥想当年,创业路上,遇到困境,我们是那么孤独,翻遍毛选,观览二十五史,查阅资治通鉴,扒拉扒拉菜根谭,想要堪破迷雾,预见未来,设计明天,苦苦求索,无法实现。
如今阅读道德经,每句话都像是给予的一股力量,增强信念。
这种感悟,非创业者,无以知晓。
即将进入德卷。
建议自己将道卷,再读一遍。
释家禅宗,爱打嘴官司。美其名曰:参禅。
有一天,两个和尚闲坐寺中,看见风吹幡动。
一僧说:幡动。
一僧说:风动。
这两位出世科学家热衷搞研究,吵了一头汗,师傅出来了,两僧找师傅评理,师傅说:是你们心在动。
所谓欲望,不过是心魔罢了,欲望蒸腾,心障罢了。
化而欲作,一发不可收拾。不如在手心里写一个静字。
如何能让心安于静,估计是德篇要讲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