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王安石两度被罢相,他在朝堂拉遍了仇恨,还

来源:风动 时间:2023/3/16

他,平日里不修边幅,哪怕当了宰相还是一副邋遢模样。

他,不追求升职加薪,只为国泰民安。

他,是挑起北宋轰轰烈烈改革的第一人。

他是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

不走寻常路的实诚青年

宋真宗天禧五年(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时常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早早地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

成年后,21岁的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在人人都挤破了脑袋想要进京的时候,王安石却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跑到了鄞县这样的小地方当知县,在旁人看来这是自讨苦吃,但王安石只顾埋头苦干,兴修水利,扩办学校,为民众谋福利。

王安石

宰相文彦博一看,小伙子年纪轻轻的,倒是很会做事嘛,于是他向宋仁宗举荐了王安石,要给他升职加薪,但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了。

欧阳修看了这小伙子确实也不错,于是又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又以祖母年高拒绝了。没事,那既然你要养家,那就给你换个职位,就任群牧判官吧!

你想,一般人抵挡得了这样升职加薪的诱惑吗?但王安石愣是连续拒绝了两次,还是跑到了常州做知州。

其实,王安石一直在等待一次大展拳脚,救民于水火的机会。

嘉祐三年(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他觉得这个机会到了。于是,他向宋仁宗正式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可惜,仁宗并没有采纳他的变法主张。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他都拒绝了,就连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也是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的。

不过,后来王安石因为得罪了王公大臣,还是主动辞官回家了,无论是高官还是厚禄,都召不回王安石。在任仅4年的宋英宗郁闷了,好不容易当一次皇帝,结果自己到死也见不到王安石,他到底想要啥?

不顾万人抵挡的变革之路

这就是宋英宗功课做得不到位了,看看宋神宗是怎么做的。

宋神宗时期,北宋出现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官兵们混迹于各勾栏瓦肆之内通宵达旦,醉生梦死,百姓们无米下锅,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另一方面是外藩屡次来犯,朝廷束手无策,首先经费这块就严重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宋神宗

宋神宗对于王安石仰慕已久,便急忙召王安石入京,对于王安石来说,他毕生的心愿也莫过于济世救民,他自然是尽心尽力去完成大业。

他提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和国库亏空问题,他的方式是借粮食给百姓当种子,等到老百姓有收成后如数奉还并额外给予一些利息。

这一方法是他在地方上任职时候实践过的,行之有效。但推行到全国范围内以后事情却变了味,许多官吏借着这个空子大行敛财。虽然很多百姓得到了好处,但是部分贪官污吏的地方仍旧民不聊生。

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本就不满,因为王安石的变法本就颠覆了老祖宗的制度,把老祖宗那一套都要给推翻,如今又有贪官污吏横行,就更加反对变法了。

司马光

但王安石执拗的性子一上来,谁也拦不住他,他相信改革一定会往好的方向走,其他官员只要是反对的,王安石都将他们贬官或者罢黜,苏轼就因此被贬官蛮荒之地。“拗相公”的称号也逐渐流传开来。

而朝堂上针对变法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司马光以辞官为要挟,到后来连太后都跑到宋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导致一直对王安石信任有加的宋神宗也开始对变法产生了怀疑,最终罢免了王安石。

此番轰轰烈烈的变法终究没有再继续下去,而王安石为了变法,早已成为众矢之的,两度被罢相的他黯然离京。

真的执拗,也真的是名士

谁能明白他呢?他的一腔热血,从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权势,但后世的人却无情地将北宋灭亡之罪扣到了他的头上,说他执拗不听劝。

他是执拗,执拗到不图名利,两度拒绝升职,只身跑到最贫穷的地方,帮助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是执拗,执拗到即使是身居高职,也从不乘轿撵,从不纳妾,就连死后都无半点遗产。

世人只看到他执拗于变法,不顾万人阻挡,却从没人想过这份执拗的背后,是对国家的一片忠心。

苏轼曾是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其中一人,然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要被杀头时,王安石勇敢站出来反驳皇上:“圣明的天子哪有杀才俊的道理?”

及至暮年,王安石住在南京,有一次听说苏轼要来,他骑着小毛驴亲自去接他。之后陪伴着苏轼尽情欣赏了金陵风光,并且诚邀苏轼来长居南京。

至此,以往结怨如仇人一般的两人江湖一笑泯恩仇。苏轼也高度评价了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秋,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如今,对于王安石,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实这份执拗,不应只被片面的解读,他的名士之风,值得我们后代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