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第2版)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35.5购买阴阳在地为化,化生无穷也,生木火土金水,为地之五行,地有五行以化物,则物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木(气象)曰曲(郁)直(通),木(春)处在从冬(水)到夏(火)的上升一条通路,厥阴是风木的起点,如果这条路畅通就叫直(一条直路),畅通又叫得位,就是阳能够流动。不畅通就叫曲(弯曲或是堵塞了),阳不能流动了,不畅通又叫失位或是不得位,木的实质是阳上升的流动性如何,流动的状态。冬(水)夏(火)是寒热的程度,是势能的大小。阴阳一体,阳的上升动力不足,就是阳虚了,阳虚则阴胜,阴胜则寒。
对人来说,肝有两种病的状态,第一种是曲的状态、肝气抑郁其味酸,第二种状态是直的状态、肝气上亢其味为辛;肺也有两种病的状态,第一种是从的状态、肺气过于下降其味酸,第二种是革的状态、是肺气上逆其味辛。肝、肺无病,其肝不至于过升或过郁呈现缓缓而升,肺不至于上逆或过降呈现慢慢收敛,处于中的状态。
或者受到郁阻遏制,在人体肝气不畅通肝气就会抑郁,抑郁就会生风,情志上就会怒。简单点说,这个风是贼风自风,不要和四时正常的风混淆。
动而不通者,郁也,郁则生风。其实五脏皆有郁,木郁则生风,土郁则生湿,火郁则生热,金郁则生燥,水郁则生寒。五脏主五气,平时不郁,则不见其气,是为平人;郁则见其气也,气偏现为病。
肝木疏泄,应春,生发。疏泄有道则通,则达。反之,则不通。如肝气郁结,肝风内动(自风)。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风动疏泄,出者为阳,亡阳,阳虚,阴阳两虚。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
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故风木者,五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古人是用一种比喻,把人体肝的性质功能取类比象比作树木,古代木的意思即是现代的树,肝能象树木遇风表现出“曲”与无风保持“直”两种状态,
人体的肝气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木直而静,不曲、不郁,风静、风恬,是日丽风和的状况,肝气能正常升发的状态是没有任何味道的。第二种是曲的状态是肝气抑郁不能正常升发的状态其味是酸(以辛补之)。第三种是去曲就直过程中,直而过亢的状态,是树向上反弹迅速、有力的状态,也就是有点肝气上亢的状态,这时其味应该是辛(以酸泻之),因为辛与金克木,辛克酸所以其味为辛;总的意思是风动木曲,肝木抑郁不能够升,辛用不足,体酸有余,就会产生酸味;曲木向直运动过快,甚至矫枉过正,肝用过度,肝气上升太过,肝体酸不足以肝用,用味有余,则产生辛味,体用正常,肝气调和则不产生任何偏向的味道。
肝木之气病的状态要么是上、要么是下、上下、上下……的状态,其上其味为辛,下其味为酸。如:《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一,总赋——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脏主禁例中讲:“木曰曲直,作酸,酸走肝,筋病患无多食酸”。意思是说肝脏五行属木,性能在于畅达、生发,性味为酸(酸入肝,实则为酸克肝,不克怎么能入肝,克入也),酸味容易到达肝脏,所以筋病(痉挛,聚拘之象态)是一种风病,说明木已经抑郁不升了,这个时候再吃酸味的,就会更加剧肝木抑郁,所以不要多吃酸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