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走进岩雅岁月在这里凝固,一张网红照片

来源:风动 时间:2023/5/7

在福建东山岛游玩行摄,住在德居民宿。老板小陈诚恳热情,还是一个摄影和无人机的爱好者。他向我们介绍东山岛的风光和风土人情,还拿出一些东山岛的影视资料给我们看。除了风动石、铜山古城、东门屿、苏峰山等常规景点,这张“网红”照片也引起我们的兴趣。小陈告诉我们照片拍摄地在岩雅古渔村。一个古渔村能有这样文艺清新浪漫的地方?我们要按图索骥,去探访一下,也拍一张这样的照片。

网查资料,岩雅村,当地人又称岩仔村,是冬古行政村范围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苏峰山北麓一山坳处,依山傍海,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天启年间。在苏峰山环岛路开通之前,通往岩雅村的路是简陋的泥路,极其不便。村子里的人以传统捕鱼业为生,自给自足,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年12月,苏峰山环岛路,一条山海生态旅游公路从岩雅村前经过。平坦宽阔的沥青路面,天蓝色的桥梁设计,与山海景观完美融合。人们在驱车沿着生态环岛路领略山海美景的同时,发现路旁拥山面海的地方,竟然隐藏着一个原生态的古渔村。岩雅村这一方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逐渐被外界发现。

我们驱车来到苏峰山环岛路,山海美景使我们流连,不知不觉错过了路标不太明显的进入岩雅村的路口。一直走完环岛路,也没有看到岩雅村的影子。那张网红照片的意境让我们不甘心放弃,于是就重新走一下环岛路,终于找到了进村的路口。

从环岛路旁的小路拐进,蜿蜒的土路两旁长满了各种杂草,不过百米就到了村口。进村的第一印象,就是破败的土墙、坍塌的屋顶,一片衰败破落的景象。

在街巷间行走,曲折交错的小巷。依山而建的房屋,大部分已经损毁无法居住,只有留下些简单的门框与锈蚀的门锁,残墙老窗。

据网上介绍,由于地处偏远、长期交通不便,村子发展缓慢,不少村民移居到其他地方,年轻一辈也选择外出务工。村里常住人口只有9户人家共13人,年龄都60岁以上,是一座“空巢古村”。

村里的老人故土难离,固守着世代相伴的老屋,过着单纯而又自在的日子。只有在节假日或周末,外面的晚辈会来看望他们,为他们送来生活用品,寂静的村子里才会多了些人气。

一位移居到冬古大村的少女骑着电动摩托车过来接奶奶出去走亲戚。

走进岩雅,仿佛走进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屋、石墙、石柱、石巷、石门槛、石街……错落有致的老屋、风雨剥蚀的老墙,曲径蜿蜒的小巷,直通海边的石阶,时光在这里凝固,满目皆是沧桑。透过破败老旧表面,古朴的,原生态的文化气息令人迷醉。

村里人都姓林,林氏祠堂就在村子中央。

除了林氏祠堂,还有一个妈祖庙。妈祖庙旁边的二层石砌小楼是村子里最豪华的建筑了,墙上“老人与海”的字样说明这里曾经开办过餐饮店,现在已经停业了,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来的人太少了吧。

长期的封闭,使得岩雅“锁住深山无人识”,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对于东山岛相当熟悉的当地人,才会来到这里游玩。

在我们游玩岩雅古村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只碰到一对来此游玩的情侣。

苏峰山生态环岛路公路的开通,拉近了岩雅与外界的距离,有开发商已经进入岩雅,规划将这里打造成户外休闲旅游的新景观。这里拥山面海的优美环境,加上古朴沧桑的原生态气息,为打造户外休闲旅游和清新文艺情调提供非常合适的基础。岩雅以后不会寂寞,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进岩雅。

据介绍,村里共有六口淡水老井,水质清冽甘甜,常年不竭。顺着这口老井旁的石阶主路向前走,就是海石嶙峋,波涛汹涌的大海边。但愿以后不再寂寞的岩雅能像这老井一样,古朴沧桑的原生态长久不息。

在海边的海礁石上,终于找到了“网红”照片的拍摄点,一块伸向海中的犁头石。大叔大妈级的我们,不敢像网红照片的姑娘那样攀援在石尖上,只好坐在犁头石上,拍下这张同样有文艺范儿的照片。一张网红照片,引得我们寻访了一个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渔村,打开了一扇解读闽南海洋文化的窗口,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