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从学习中国元素,到自成风格体系,日本是如

来源:风动 时间:2023/7/18

“一种艺术形式吸收外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以丰富和发展自身形式是一种普遍的规律。”

当我们回眸历史的长河,可以清晰地发现,日本艺术是在不断地吸收着中国文化的养分而日渐发展成熟的。在绘画方面,日本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的模仿,并通过对中国绘画的传承与演变,结合日本自身的审美情趣,在9世纪末的时候,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大和绘。

其中,《源氏物语绘卷》是大和绘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都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长卷连环画。两幅作品虽然远隔万里,但在题材、构图、用线、造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点。对它们进行分析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古代中国绘画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源氏物语绘卷》之东屋一

一、《韩熙载夜宴图》与《源氏物语绘卷》的历史背景

1、《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背景

《韩熙载夜宴图》产生于五代南唐即将灭亡的动荡社会时期,画中的韩熙载,出身贵族,当时的他看透官场的严峻形势,为了不做宰相,开始了纵情声色的生活,夜夜笙歌。皇帝李煜不信,便派顾闳中去韩府,让他把看到的景象都画下来。这幅画描绘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而且顾闳中继承了唐代绘画的精髓,作画时运用唐代的用笔以及植物色、矿物色的用法。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2、《源氏物语绘卷》的历史背景

《源氏物语绘卷》比《韩熙载夜宴图》晚多年,产生于12世纪中期的平安时代。平安时代的日本人,醉心于唐文化,宫廷贵族更是热爱华丽、纤细的感觉。而那时流行起来的小说,为满足贵族妇女的阅读兴趣,经常会在文字旁边画一些插图。画法仍然延用唐代的绘画技法,用细线勾勒出轮廓,再用植物色、矿物色填充,制作成艳丽的画面。

所以,《源氏物语绘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它依托的小说《源氏物语》,讲述了主人公源氏在平安王朝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而绘卷画的是小说的54回故事,重点在于表现书中感人和抒情的内容。

《源氏物语绘卷》局部

二、《韩熙载夜宴图》与《源氏物语绘卷》的对比

1、题材的对比

《韩熙载夜宴图》与《源氏物语绘卷》的题材大致相似,画的都是关于贵族生活的内容,而且画里也都更深层次地暗示了人生的无奈与无常,同时运用反衬的方法表达主题思想。

其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面对桌上精美的食器,丰盛的菜肴,众人欢快的气氛,衣着艳丽的仕女,仍然抵挡不住内心的抑郁寡欢。比如“观舞”图中,王屋山跳起“六幺舞”,椅子上的红衣状元郎陶醉的表情衬托出韩熙载心不在焉,若有所思的样子,从韩熙载紧缩的眉头和空洞的眼神可以体现出来。

《韩熙载夜宴图》之观舞

同样,《源氏物语绘卷》用大量采用鲜艳的颜色,丰富的图案,来表达“物哀”之情。比如“柏木二”图中,碎花帷帐和装束艳丽的女仆与病入膏肓的柏木形成强烈的反差,画家借此来塑造妇女的悲惨命运。而这种画法也是受唐代的影响,早在唐代时期,张萱、周昉等人就已经开始借助贵族妇女艳丽的形象,来表达她们内心空寂、百无聊赖的宫廷生活。

《源氏物语绘卷》之柏木二

2、构图的对比

首先,两幅画都是长卷横向式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中国北魏时期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在中日密切交流后,这种构图也随之传入日本。其次,两幅画都以移步取景的方法,将画面的情节和意蕴展现出来。

《韩熙载夜宴图》之听乐

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的“听乐”图中,所有目光聚焦于左边弹琵琶的女子身上,而身后的屏风既是第一部分“听乐”空间的结束,又是第二部分“击鼓观舞”故事的开端。在《源氏物绘卷》中也使用屏风、障子、墙壁分割画面,形成画面的空间感。例如“竹河二”图中,右边的障壁把男子与廊道与大块空地隔开,形成自己独自在房内的空间。障壁的存在是廊道和空地空间的结束,又是屋内男子空间的开始。

《源氏物绘卷》之竹河二

此外,《源氏物绘卷》还创造出有别于唐代人物画的平视手法,开创了俯瞰透视法。这种脱顶鸟瞰的透视法是一种新型的日本式构图,掀开屋顶,俯瞰屋内,屋内屋外场景一目了然,没有视觉限制,这应该说是在中国传统平视手法上的创新。

脱顶鸟瞰

3、用线的对比

用线历来在中国绘画中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人物的神态、质感都是通过线来传达的。《韩熙载夜宴图》继承了唐代周昉的用线,且更加细腻,并且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影响,画面线条开始有方折、粗细、顿挫的变化。

这种用线的手法,在《源氏物语绘卷》中得到运用和升华,如“铃虫一”中,寥寥数笔概括了已经出家的三公主的动态,表现出衣服的硬度和质量感,拖在身后的服饰上的褶皱还伴随着风动的感觉,颇有“吴带当风”的韵味。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铃虫一

另外,中国画还讲究线条的虚实、疏密,注重藏露,在《韩熙载夜宴图》中,虚处大到背景只用家具来渲染气氛,小到人物服饰线条的概括和简化,实处是人物及家具的细致刻画。在《源氏物语绘卷》中,这种绘画技法被更加夸张地表现出来,“宿木二”和“宿木三”中体现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

4、造型的对比

在人物造型上,两幅画的差别很大。《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整体形象,不同于唐代的丰腴体态,而是丰肩、细腰、圆臀的女性美,整体属写实手法。而《源氏物语绘卷中》中的人物仍保留着唐代丰肥的美感。

除此之外,人物头饰也大不相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仕女,皆是挽发结髻用簪,在中国,历代妇女头部的装饰都十分重视。而《源氏物语绘卷中》中,仕女的头发不做任何装饰,直接披在身后,大概这就是民族差异吧。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仕女

另外,还有人物脸部的区别。《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仕女面部仍沿袭唐代的额头,鼻子,下巴染白等技法。而《源氏物语绘卷中》中的人物脸型均为椭圆脸、粗眉、线眼、勾鼻、小嘴,这在中国是作为点睛之笔,但在绘卷中为何要概括描绘呢?不是因为画者技术不佳,主要是为迎合当时的物语之风,贵族妇女常常将自己当作读物中的人物,抽象的手法更容易让贵族妇女感同身受。

《源氏物语绘卷中》中的女子

三、《源氏物语绘卷》的创新

1、装饰与写实

中日交流密切的唐宋时期,中国大量珍贵作品中的装饰与写实的技法也传入日本。不同于《韩熙载夜宴图》中再现真实场景的写实,《源氏物语绘卷》以美化为目的。装饰与写实在人物造型方面,是以装饰美为基础,用景的写实,从侧面传达人物内心的精神。

比如,“宿木二”中的人物没有客观上的近大远小,人物整体呈正三角形,体现画面的稳重,这在《源氏物语绘卷》中是常用的元素,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型方式,这种概括造型在《源氏物语绘卷》中还创新了一种倒三角形,用来迎合剧情危机。

《源氏物语绘卷》之宿木二

除此之外,所有仕女衣服的装饰纹样复杂多变,除了中国传统式花纹的应用,还有日本本民族特色的新纹样。而且在《源氏物语绘卷》中,线条更是简洁流畅地概括人物服饰的轮廓,装饰效果极强,是在中国线描元素的基础上融合升级。

另外,在景物的造型中,楼台具有写实性的描绘,大量采用斜线延伸向内的效果,既有空间的写实感觉,又体现平安时代绘画的特点。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楼台

2、浓艳与物哀

物哀,是日本的一种美学思想,这个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真情流露。绘卷大量运用物哀来暗示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描绘出平安时代贵族的奢华香艳,这种看似锦衣玉食的生活与女子内心的空寂、嫉妒、等待,正表现着艳与哀的结合,上演了缠绵悱恻的悲美真情。正如“御法”中,屋外渐明的天色,明石小女公子衬托着身体虚弱的紫姬,紫姬唱起永别的和歌,源氏内心痛苦不已,法事不久,紫姬便离世,人生本无常的哀感跃然卷上。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御法

除了以物来衬托悲哀,还用色彩的浓艳衬托着人物的悲哀,在《源氏物语绘卷》中大胆运用了矿物色的对比,以红、黄、蓝搭配黑白衬托色彩鲜艳,显示装饰韵味,用金线勾勒,既是高贵的象征,也体现出民族特色。比如“铃虫二”中,四目相对的父子跟贵族们消遣在夏日的长夜里,月光普照,乐声响起,衬托着尴尬的气氛,人物服饰均是酞青兰色,地毯为绿色,这种种醒目的颜色衬托出无法言说的悲哀。

《源氏物语绘卷》中的铃虫二

总结:

在《源氏物语绘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外来文化艺术的态度。他们用客观的态度去学习外来文化艺术,没有盲目的崇外,也没有盲目的排外,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激活本土的生命力,把一个单层次文化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民族。而且他们学习,并不是用外来文化取代或者填补本民族文化的空白,而是经过熔铸加工,在民族性的基础上选择性的吸收,取长补短,进行改造。

潘天寿曾说,“艺术这个东西是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区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

借鉴外来艺术,保持传统艺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转型。在日本绘画中,假如《源氏物语绘卷》没有脱顶鸟瞰、程式化的面庞、浓艳的色彩、物哀的精神在其中,在历史上也不会留下灿烂的光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