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前景 >> 正文 >> 正文

原来粟黍鸡鸭,也能做成一场展览

来源:风动 时间:2024/8/6
白癜风手术成果展 https://m.39.net/pf/a_5777836.html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农业,是天下之本,金秋九月,风动,麦浪滚滚,对于田间劳作的人们,丰收,是一整年最好的时节。

从年开始,每年的秋分日,便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主会场活动在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举办。

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田,诺大的展馆,太多的新奇耍事,除此以外,这次的丰收节还准备了一场关于农耕文明的展览,将天府农耕文明上下年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彻彻底底。

拉开天府农耕文明序幕的宝墩文化,是怎样的一番光景?着眼当下,四川农业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就让我们一起走过层层麦浪,在中华农耕文明馆之中,看一场“天府农耕文明主题展览”。

01/

年前,

粟、黍开始生长

时间的长河,记录了世界的诞生,也见证了人类一路走来,这次展览,同样以时间为线索,带我们纵观天府农耕文明的发展,通过影像、装置、雕塑和古代文物,将每一朝代、每一时期的亮点与农业的巨大变化,都展示在我们面前。

那么,就先把时针往回拨动,让我们回到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一起来看看,早期农业持续发展与天府之国的形成。

在旧石器时代,岷江上游地区的人们迁徙到成都平原,建立了早期的城市,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宝墩文化,由此诞生。

通过现场的绘画和影像可以看到,当时的平原之上,自然环境非常优越,绿植繁茂,水网密布,尤其适合种水稻。

于是宝墩先民们便开始进入种植水稻,并以水稻为主食的“吃饭”阶段。

在展厅之中,还专门还原了他们种植生产的过程,颗粒饱满的粟、黍生长在田间,先民拿着工具弯腰劳作。

有意思的是,除了种植的变化,人们对肉的追求,也从未停歇。

庄稼旁边,用木头围住了几只野猪,这是人们早期圈养野猪的场景,从野猪到家猪,肉类资源不仅有了保障,肉食也变得更加鲜美多产。

我们继续往展厅内部行走,时间流动到三星堆文化时期。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器型多样的陶器,这一时期的发现,是农业发达的重要象征,人们此刻已经开始学会炊煮谷类食物。从生米到熟饭,为了适应需求,开始制作器皿。

时间飞速前进,四川的农业生产马上要迈上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一次的变革,是“铁器牛耕”的普遍适用。铁犁、铁锸、铁锄、铁镰等铁器锋利坚韧,与青铜器相比,更加耐用,逐渐成为农具的主体。

锈迹斑斑的铁器躺在展柜中,保存完整,面上的凹陷与磨损痕迹正低语着它们曾经在农田里的过往。

展厅中,除了这些铁器,还有一些同辈分的石砖,记录着更加清晰可辨的历史。

来到汉代出土的画像砖部分,人们通过3D投影技术还原了上面记录的内容,这里,是一个汉代常见的豪绅庄园。

在汉代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有一大特征便是庄园经济的发展。到了东汉中晚期,豪族势力空前膨胀,以佃佣关系为主的庄园经济盛行,他们大都以从事农业为主,同时经营渔业、园植业、畜牧业等农副业。

鸡、鸭在庄园里四处乱跑,它们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家禽,养狗、喂马、运输、种植,各个行业都有所涉及。

此外,庄园还设有各类手工业作坊,如酿造、纺织、粮食加工、甚至是煮盐。

02/

三国至两宋,

酒香、锦美,古道悠长

东汉末年,分三国,接下来进入蜀汉时期,天府农耕文明再度兴盛。

诸葛亮治蜀,便特别重视蜀汉的农业经济。

他施行“务农植谷,闭关息民”的方式后,蜀汉农业有较大的发展,粮食十分充足,手工业中的丝织业也持续发展壮大,甚至大量外销,其利润还是军费的主要来源。

到了两宋时期,四川社会经济文化更是达到空前繁荣程度。

建梯田,改耕地,粮食作物丰富到水稻、麦、黍及豆类、蔬菜,经济作物生产也空前发展,蚕桑、茶叶、甘蔗、水果、花卉、药材种植尤为发达。

由此,宋代四川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纺织业、茶业、酿酒业、制糖业等手工业的发展。

早在秦汉时期,蜀布便已经全国知名。

宋代的成都蜀锦生产,继续保持着繁荣状态,到了元丰六年,成都府官吕大防还创办了成都府锦院,集中生产,统一管理,保证朝廷对蜀锦的需求,蜀锦由此发展到新的高度。

四川的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不仅是全国最主要的酒业生产基地,两宋王朝还在四川设立众多酒务管理官,征收酒税,四川的酒课税收成为国家财政一项重要收入。

四川地区的酒在当时主要还是以黄酒为主,面前的这组模型,是根据《北山酒经》所述的酿酒流程而制作的,展示了黄酒制作中的浸米、用曲、上槽、蒸煮、合酵、煮酒等步骤。

酒的酿造技术日益成熟,名酒也层出不穷。

汉代的文君酒远近闻名,宋代时,蜀中知名的酒有锦江春、鹅黄酒、郫筒酒等。陆游都曾夸赞道:“水精盏映碧琳腴,月下泠泠看似无。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

宋代也是古代茶业发展史上的首个“黄金时期”。

四川茶业发展迅速,宋代易马主要依赖川茶,也是原因之一。展厅中,通过油画和雕塑,展现了宋朝末期茶马古道的发展变化,人们背着竹叶青等特色茶叶,还有丝织品、酒,前去交换战马。

03/

明清开始

湖广填四川

进入明清时期,天府农耕文明的发展受到了时局的波及,跌宕起伏,缓慢发展。

多次战争的破坏,土地疲弊、人员凋零,四川人口稀少,田地大量荒芜,亟待开垦。

历史上第一次的“湖广填四川”,开始了。

在长时间移民之后,四面八方的人带来了生命力,耕地农作,修整生息,整个社会经济都逐渐恢复。到了雍正、乾隆时期,人口繁庶,经济大幅回升,再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粮仓之一,米谷外运,连年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从外地引进了新的物种:玉米、番薯,和辣椒。

这些耐旱且高产的美洲作物,由人们带入四川,得到普遍种植,清代的四川农业产生了重大的变化。

它们不仅解决了“粮食增产低于人口增殖”的难题,还推动了农业商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的发展。

增产大于增殖,挨饿的人数将会大减,新的贸易内容出现,农作物市场也由此打开,农业发展,即将进入新的盛况。

04/

回归当下

忆粮票、尝各地新鲜

时间飞逝,漫步到最后的板块,新时代的四川农业发展,呈现在面前。

展柜里,那些只存在于记忆中,和老一辈人口中的粮票、油票、肉票都排列有序地铺开,尽管一些票券已经残缺不全,但上面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辨。

继续向前走,转身迈入下个展厅,鲜艳的色彩猛地闯入视野,好像在逛超市一样,走进一看,陈列的来自四川各地的特色农产品。

在四川这片土地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农产品也都极具当地特色,攀枝花的芒果大又多汁,汶川的樱桃甜而红艳,还有丹棱桔橙、广安龙安柚、雷波脐橙等……

此外,火锅底料这种每个四川人都离不开的必需品自然是少不了,熟悉的粉色包装——童年常喝的菊乐酸奶也在这里露了一脸。

●●●

天府农耕文明一步一步发展至今,从新石器时代粟、黍生长于土地,人们开始辛勤耕作、圈养野猪;到现在,农业发达,农作物高产、农产品丰富。

这年的时间,走过盛世,有过跌宕起伏,田野之间,发生着无数次巨变,尽管如此,一代又一代人一直坚持耕耘、付出,他们用汗水在土地上留下一笔一划,为天府农耕文明继续书写着关于丰收的故事。

●●●

编辑丨小都都

图源丨不睡觉、以及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官方提供

CONTACTS

找到小都

APP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