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资源 >> 正文 >> 正文

生活不易,为什么有些人却待人那么刻薄谈

来源:风动 时间:2023/5/23

1.从小跟人学会了。

有的妈妈嘴巴刁钻刻薄,女儿小小年纪也一样用词刁钻刻薄。那些她妈妈骂人的脏话、恶毒言语都记她心里去了,连表情动作都没落下。

2.严于律己,严于律人。

自己对自己要求高,也以这些标准要求别人。

3.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双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别人做什么一定是错的、不好的。自己做同样的事都是有理由的。其实都一样,可能这理由还不如人家合情合理一些呢。

有些人意识到自己双标了。

有些人连自知之明都没有。

4.自己就是这种人,所以他认为别人跟他一样也是这种人。

有的人说那个人怎么怎么样,大家都看在眼里,怎么我们都没这么觉得,就你那么觉得,因为他自己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才觉得别人和他一样也会这么做。

5.没有接纳自己的某些方面,所以也无法接纳别人类似的表现。

有时候自己很讨厌自己的某些方面,所以当别人有类似表现时,会觉得很不舒服、心生厌恶、傲慢,又或者总想加以指责、改正。

有时候越讨厌什么,自己就越是这种人。越经常说别人多爱钱,多半自己也是个爱钱的人,不然怎么老提钱,又不是搞财务的。

有的人一旦有钱了,就很傲慢,看不起穷人了,是因为他太讨厌贫穷了,难以忍受贫穷以及贫穷带给他的影响。看起来是讨厌别人,实质上是讨厌贫穷时的自己,不接纳这样的自己,觉得丢人啊什么的……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无法接纳对方,觉得对方的言行或者做出的事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最最根本的是,我们的内心没有达到平衡和谐:没有接纳自己心里各种感受念头,没有安住于每一个当下。

触缘,本能地心生不快、厌恶、恼怒……我们讨厌这些情绪,更生怨气怒气……

如果面对这些怨气怒气等等不适感,我们能够不讨厌它们、不追随它们,接纳这些不适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和身体觉受上来,就当它只是身体的一种感受,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悬崖勒马,不至于语气很冲地表达出来,给人感觉很刻薄、脾气很暴。

我们不接纳对方,本质上是不接纳自己的内在。

所以六祖才说“非是帆动,非是风动,仁者心动”。

不过有时候被指责的一方确实有问题,这时候大家对这个人这件事的感受是一致的,只是外在表现方式不一样。

有的人虽然觉得这人做的不好,但是怕得罪对方、怕伤了对方,就语气委婉一些跟他讲道理。

有的人不管这些,直接快言快语、用词又尖酸刻薄,让对方听着很不舒服。

被斥责的一方就算知道自己不好,也很反感这种尖酸刻薄的说话方式,从而很恼怒对方。

大家都知道,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就算知道有些人做得很差很烂、一言难尽,还是需要注意用词语气的,不然有时后果很严重……经历过几次就知道,古人诚不欺我。

圣贤们教导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很多人来说,它也只是一句古人训言而已。

我们身边非常缺乏践行这句话的榜样人物,同时我们在之后的人生历练中也没有好好地学以致用;甚至有的人都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如果对深陷黑暗中的人劝说这句话,他不得气的火冒三丈、骂死你……

好多父母满口仁义道德,也就是嘴上说说,言行不一。孩子有样学样,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就算后来这些孩子改正自我,完善了人格,中间又要吃多少苦头,需要多少勇气,才能一再放下、放下、放下……多数人都停留在半路、淹没在黑暗里了。

那些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多数是自己经历多了,看明白了,心放宽了,懂得放过自己了,内心强大了,也知他人苦。

虽知人可恨、更觉他可怜!

现在的人大多数心理年龄还未成年,缺安全感,缺爱,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