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春秋多乱,礼崩乐坏,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身无长物,心无罣碍,惟一青牛相伴左右,白发素衣, 沙漫天,紫气东来,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强索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仰天长叹。
旷野沙漠,拨转牛头,踽踽独行,莫知所终。
大漠荒烟,古道西风。
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降孔子,三岁丧父,少年丧母,五十六而周游列国,适卫,适陈,过匡,过蒲,去曹适宋,适郑,至陈……“累累若丧家之狗。”奔波流离十四载,历尽生死,四处碰壁,郁郁而不得志,及六十八岁而返乡,老妻已亡;乃受命于天,编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教于天下。返乡次年,独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又一年,颜回去世。夫子老泪纵横,仰天呺哭:“天丧予!天丧予!”又一年,子路去世,冉耕去世。及至次年,“西狩获麟”,孔子因叹,颤巍而歌,曰: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因以涕下,数度哽咽,遗音千古,人文化成。
大世红尘,古道遗风。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六祖惠能大师,老父早亡,老母孤遗,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因缘时节,礼拜五祖,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乃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密印本心。大师得法,回至韶州,人无知者。住九月余,又为恶 寻逐,乃避遁于前山,逐者复纵火焚林木,大师匿居石中得免。忆五祖有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间,十生九死,凡经一十五载,避隐于四会猎人队中,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及一日论“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之机,而道行天下。
至六祖后,因禅宗之兴起,中国文化,机趣隽永,渐入化境,对中国之思想、教育、文词、艺术、医药等产生了极大影响,为民族强 ,为家国健魄,为万世明性。
娑婆世界,续佛心灯。
柳宗元曰:“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
此之谓圣人之创业也![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