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不是风兮不是幡,飞落断崖深更深,悟道诗两

来源:风动 时间:2023/9/17
《六祖坛经》里有一则关于风动幡动的公案。原文是这样:“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公案中,就像前面的桃花悟道诗一样,这也成了禅宗参究悟道的话头。草堂清禅师诗不是风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绝追寻。白云本自无遗迹,飞落断崖深更深。草堂清禅师是宋代著名禅师。风动幡动的公案在这里,得到了更深刻的演义。诗的白话译文是:不是风动、幡动,也不是心动。如果迢迢一路追寻到绝待之处,白云本来就没有遗迹可以寻觅。飞落到了断崖之处,深中还有更深的境界。看了这译文,前后不连贯,似乎没头没脑的,作者到底是说什么意思呢?其实作者这里是讲真心本来面目。白云,是比喻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断崖,是比喻高深的修行境界。六祖慧能虽然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但是,这个能动的心是妄心,依然不是人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一路继续追寻妄心的来源,就会发现真心本来面目是绝待的,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遗迹可以寻觅,就像“白云本自无遗迹”。所以前面公案中,虽然“风不动、幡不动,是心动”是高深的境界,但是这个高深境界里还有更深的境界。这个更深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白云本自无遗迹”的真心本来面目。圆通仙禅师诗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玝。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这首诗从另外一个角度参究风动幡动的公案。白话译文是: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清冷的夜色(青霄)有何事要撼动庭院里的珊瑚山(琅玝)呢?当一个人明心见性了,根本就不用和别人讨论什么是公道。而真正解脱、生死自在的悠闲人,都能够正确看待这个事情。为何明心见性、解脱自在的人都能正确看待这个事情呢?因为明心见性、解脱自在的人都彻悟: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妄心在动。只有妄心才会有分别念,才会觉得珊瑚山和自己不是一体,从而想去撼动珊瑚山。而清宵,这里比喻真心本性,是性,是空如来藏。琅玝,这里是“相”,是不空如来藏。性相本一如,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本就是一,不是二,所以“清霄何事撼琅玝”、自己何事撼自己呢?禅师这句诗中,实际上饱含“一心三藏”的深意在里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