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店》海报
书店和书店里的人,总是这样充满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青年男女约会,除了公园,就是电影院和书店。九十年代文艺青年的理想,是在小河之滨、云山脚下开上一家客栈,或者书店。比如广州河涌边上的那家七星书店,还有博尔赫斯书店(我寻思,这是店东在向巴黎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致敬吧),曾经沸腾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广州的西湖路、教育路一带,明清时期聚集了多家书院,又是士子科场考试的地方,因而书店林立,形成书坊街。晚清民国虽然废除了科举,书店应时而变,蔓延到附近的文德路和永汉路(后来改为汉民路,今为北京路)。我在八十年代读大学时,北京路从南往北,新华书店、外文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依次排开,显示这一条文脉顽强的生命力。书店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地标,或者更进一步,书店是城市的灵魂。现代都市少不了书店。难以设想,缺了查令十字街的伦敦,少了高谈书集(GothamBookMart)的纽约,没了茑屋的东京、诚品的台北,这些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广州何尝不是如此?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座大型书城,在寸土寸金的天河商圈,其开业甚至早于对面的天河城和广百;△广州购书中心这里将每年暑假的“南国书香节”放在最先进的国际级场馆琶洲新广交会会馆举办;△往届南国书香节活动现场广东人民出版社在现场举行的《英雄赞歌》《账本里的中国》等活动广受好评这里开了全国第一家堪称时尚地标的方所(书店)。△方所广州店
互联网起来后,实体店大量关闭。书店受到的冲击比起其他行业,有过之无不及。不过近几年实体店通过改变业态和经营模式适应市场变化,读者也逐渐认识到网店的快捷便利无法代替实体店的独特体验。爱逛书店的读者可以松一口气了——《幸好,书店还在》。(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者:海明威等著傅雷?李江艳等译
书号:-7---1
出版时间:年5月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人们去书店,自然是买书。正如人们去餐厅是为了吃饭一样。可是,也不尽然。书是精神食粮。逛书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加拿大作家杰瑞杰·莫瑟写过一本《时间在此变得温柔》的书,就是写他在莎士比亚书店的一段奇特经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书店是少有的只要化很少的钱就可以逛很久很久的地方。中国台湾作家钟芳玲以寻访世界各地书店为乐趣,在她的笔下,书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写的《书店风景》畅销中文世界,可见对于“书店风景”,很多读者也是好这一口的。这几年,受制于网店的压迫和读者口味的变化,新开的实体书店,多在门面装饰和空间设计上下功夫,先想办法将读者引流到店,再费心思让读者在店里多停留一些时间。除了卖书卖文创产品,咖啡茶点是不能少的,还不时举办讲座、作家签售。读者逛书店,处处能感受店家各种温暖的小心思。我上班的楼下,最近开了家名为“楠枫书院”的书店。这栋大楼聚集着花城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等多家全国知名的出版机构,全省出版界的许多大佬在里面上班。出版人自己开书店,应该更知道个中三味吧。南方有佳木,风动书香来。这是我猜测的“楠枫”之意。古代书院,是士子们研讨学问、交流心得、授业解惑的所在,“楠枫”不叫书店,而叫书院,应该也不仅仅是借用,而是有着出版人理解的深意吧。△书院内巨大的中心柱,陈列很多粤版好书。/摄影师禤灿雄△柱上有《广府风》《潮州韵》《客家颂》《广州传》《十三行》等岭南文化好书。/摄影师邝阳升我是出版大楼的原住民。三十多年前迁入时,水荫路这一片还像是郊区,十九路军纪念公园连围墙都没有,夕阳西下时随意闲逛,便能驱走一天的疲惫。水荫路北边有广州画院,中间有歌舞剧团和剧场,南边有出版大楼。现在又有了楠枫书院。人文气息与烟火气交融,生活会更美好。作者系资深出版人、编审本文首发于《南方日报》年6月19日,转载时略有改动往期推荐:赠书《吃的江湖》:关于鲮鱼的种“死法”宋仁宗:"我"和"我"的时代多年了,我们还没有读懂进化论-END-三连一下,让更多人阅读好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