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坛经?行由品》记载:慧能结束十五年的隐遁,出山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这是禅宗史上一则著名的禅话公案。究竟是风动、幡动还是心动?年来,至今争论不休。
按照现今的常识,我们看到的是:风吹幡动,这是客观事实;人观察到这一事实,导致心动,形成了风吹幡动的主观认识。这里面有风动、有幡动,也有心动。
当然,如果严格斟酌文字,说“风”是气体流动,本身是“气动”。导致幡动的是“风”,是“气动”,不是“风动”。若这样较真否定“风动”存在,并非该公案中的实有含义。我们认为该公案中“风动”就是指“气动”,我们说“风吹”,也是说“风动”。
有人认为“风吹幡动,不离风、不离幡、不离心。若离风则幡不曾动,若离幡则不见风动,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风、幡和心都在动)”。
也有人认为只有“风动”。风动是最初的因,幡动是风动的果,没有风就没有幡动;人不见风动只见幡动,心动是幡动的果。因此只是风动。后面一连串的幡动、心动都是风动的“涟漪”,并非真动。
当然也有人认为风和幡均未动,就只是心动。但其解释为:东晋僧肇有“物不迁论”,其结论为:“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丽天而不周。”更早时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华夏战国时期的名家惠施提出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动态是由一连串静止不动构成的,即在某一时刻瞬间,事物都静止在一个点上,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动,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将一连串的静止连成了一串运动。
那么,佛教是怎么认识和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慧能说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我认为:佛教认为“万法皆空”,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并没有单独、固定、恒常的存在。一切事物其性空,是指万法的“自性不存在”,而不是指它们的“自相不存在”;但万法显现的“相”,皆为“妄相”。其实风也好,幡也罢,既然本性为空,如何能动?能够动静的,是其虚幻变化中的妄相。两位小和尚争论不休,是未察查真实,是心中住相,是心中将风和幡在不同时刻所表现出的形态(妄相)加以区分和固定(住相)的结果。所以,只是你心动。如果你心不动,心不住相,哪来的风动幡动?!
慧能回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坚持了万法皆空的基本理论,舍弃风动幡动妄相之论,直接说这是你的心在动,是你的心住相,才有所谓的风动幡动。因为一切外在的显见,只是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而已,正所谓万境由心造,心生万境。只有“仁者”才能体会认识到这一点,否定风动幡动,所以慧能说“仁者心动”。
本人再胡扯几句: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肯定了“量子纠缠”的存在。其中一个说法是:当你观察一个运动着的事物(量子)时,这个事物感受到你的观察,才停止了运动,成为你观察的对象。如果是这样理解“量子纠缠”,那不就是你心动了,才有你观察的对象;那外在的被你观察的事物,是你心动观察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