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优势 >> 正文 >> 正文

苏轼的一首禅诗,首尾两句重复,却境界迥异

来源:风动 时间:2022/10/6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都大力推进古文革新运动。东坡先生不学求深、务奇的时文,却坚持词语朴素、无所藻饰的文风。他还认为,只有当作者觉得不吐不快之时,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苏轼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意而言、言尽而止,不可鹦鹉学舌、无病呻吟。同时苏轼也经常与僧道朋友交往,更在其诗文中体现出禅宗的影响。

比如他的《题西林壁》,语浅意深,却寄至味于禅理。再如他的《琴诗》,表达了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也富有禅机。下面介绍苏轼的一首禅诗,首尾两句重复,却境界迥异,充满禅意。

观潮

宋代: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一生坎坷,曾经被贬谪到很多地方,但是他每到一处都会置地筑屋,希望自己可以安心地在当地生活下去。同时苏轼还喜欢广交朋友,所以即使他最后远谪儋州,依然不感到十分孤独。

其实这之中还有一个原因,当一个人内心强大,并觉得非常充实时,即使一人独处也并觉得寂寞。苏轼喜欢文学、书法、美食,这些爱好不仅让先生的日子丰富多彩,而且也变成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他在忧患相仍的岁月里毫不动摇。

苏轼去过庐山,领略过大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也感受到令人兴奋刺激的风景。他也曾在杭州任职,观赏过钱江大潮的壮观气势,正如苏轼在自己的诗中所写,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初次见识庐山风景,既有心驰神往的感觉,也有梦幻神奇的触动。而因为对钱江潮慕名已久,见到那似万马奔腾的潮水扑面而来时,他也曾感到惊天动地。苏轼甚至感觉,一生见识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也就此生无憾了。而之前因为时刻魂牵梦绕,却总是觉得,未至千般恨不消。

这就像一个儿童喜欢一个玩具,又无法如愿,于是便啼哭吵闹,直到大人将玩具放在面前才肯罢休。及至儿童将其玩腻了,便再也不愿用正眼扫视一下。

所以当苏轼有了几次赏游的经历后,他终于不再那么牵挂,却反而有更深的感悟:终于亲眼看到那些令人向往的壮美风景,却发现也不过如此、并无惊奇,只觉得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苏轼的这首诗首尾两句完全相同,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首句表达一种渴望,因为始终没有机会观赏,就觉得很遗憾;而尾句则抒写一种感悟,正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诗人也已经由刚开始遇境沉迷的凡夫境界,转变为耳听尘事心不摇、眼观形色内无有的超凡状态。也正如禅语所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

但是要达到定心定意的状态,却不是一挥而就,总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历练过程。所以禅宗又主张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就是说,很多道理无法言传,更不能用文字记载,只有亲身实践、不断见证,才能触发内心的感悟。

苏轼的这首绝句,正是表达了禅宗的这种思想,一旦妄念看清,就恍然大悟。可是看清的过程却很艰难,甚至有些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有人说,一切因缘和合都有安排,一切生死别离都有定数。但是人不能一生什么都不做,只等着这些安排。其实美好的风景都在路上,千难万险地到了终点,才发现一切也不过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