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传承
佛教发源于印度,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文化擦出火花,成为中国文化三大分支当中的一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佛教讲坛上原来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有特色的宗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赵朴老说过,谈中国的宗教文化离不开禅宗。
禅宗始终是单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传承,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起源,从西土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一共在西土传了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之后,大乘运势东转,所以达摩东渡传法,禅宗落地中国,又经由六位祖师的传播,禅宗在中国地区开枝散叶,备受喜爱,发扬光大。
达摩为中土初祖,相传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摩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二祖传法于僧璨(三祖),三祖传法道信(四祖),四祖传法弘忍(五祖),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黄梅山,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五祖又传法慧能(六祖),六祖慧能以后,禅宗大放异彩,产生了禅宗的五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相宗。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因寺院坐落于少室山阴密林之中,故而得名。萨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禅宗。
禅宗讲明心见性,讲究顿悟,直见本性,强调内心的自证,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而六祖慧能又以不识字震撼着每一个识字者,佛教里禅宗真正的传承人却不识字,这颠覆了我们很多人的认知。从这一点生发到天性的极端的重要性,恰恰是禅宗所需要呼唤的东西,而文字,在拓宽我们认知的同时,可能是对一个人本性的束缚。
如何修禅
“禅”是什么?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也就是当下清净、无所执着的状态,如果可以持续的保持在禅的状态之下,那也就是真正的觉悟了。
所以修禅,也正是为了让自己保持在内心清净,无所执着的状态之下。作为人,也仍然会有着人的感受、想法,但是修禅的状态,却是可以在有人的感受或想法的时候,不去执着于它们。这样虽然可能依旧会冒出念头或感受,却不会有所执着,依旧可以保持在本心的清净状态。这样心不著境,也就是禅的状态。
早期禅宗所持经典,主要就是楞伽经与金刚经,熟读金刚经的朋友都知道,金刚经的主旨就是破除一切相,所以禅宗一直不主张偶像崇拜,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见性即可成佛“,所以禅宗在修行上与净土不同,禅宗所追求的是见性成佛,只要能明心见性,是否拜佛,是否念经都不重要。禅宗的佛,在心里,而不在外面,佛其实就是未来觉悟的自己,而不是佛像。
禅宗思想,都认为大道就在世间,就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我们的坐卧行走都在道中,坐卧行走也皆是在修行。禅宗把念佛拜佛的时间,都用在修身修心上,每天吃饭睡觉,做任何事,都是一种修行,这恰恰是向内求法的表现,其实修行真的不是拜佛,不是念经,也不是打坐,能真正把人做好,把事做好,把心放平,那才是真的了不起。
”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它一如王维诗中那一轮静静照在松间的明月,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又像是那一泓缓缓流淌在石上的清泉,洗涤着我们的灵魂。禅就是以那样与世无争的姿态存在着,纯净而美好。
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
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发现禅意,
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
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
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
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
禅宗是怎么开始的呢?
“释迦拈花,迦叶微笑”,是禅宗著名的一段公案,也是拈花二字的起源。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佛说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叫做衣钵)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槃”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拈花是心要拈花,微笑是心自微笑,禅,‘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故特重此迦叶付法相承之说。迦叶以后,至菩提达摩,共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亦为我国禅宗初祖。
“释迦拈花,迦叶一笑”,轻轻的动作,小小的微笑,永远那么迷人,不用解释,不问不言,禅宗就是这样,以其神秘而美好的又谁也不说破的禅意把人深深吸引。
两首《菩提偈》:慧能与神秀的争辩
五祖弘忍后,又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下面讲述的是慧能如何会成为禅宗的衣钵继承者的故事:
在湖北黄梅东禅寺,弘忍法师为了传衣钵来考察弟子,要他们写几句偈词。最被看好的弟子神秀,写在廊壁上的是下面四句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说身体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我们需要时时去打扫,去做清洁工作,不要让尘埃染上去。
慧能不识字,他听人家一读,他觉得不对了,于是就请人把自己想出来的几句话写在墙壁上,写在了边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弘忍一看,慧能比神秀高明的多了,也已经决定了要把衣钵传给谁。
但是,这并不是一场诗歌比赛,慧能为什么高于神秀?
首先,神秀用比喻,把人的身心定型化、物像化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都是物像。一切物像,对于本性来说,都会起到遮盖和阻挡的作用。经常看到有人把英雄人物比成是青松、雄鹰、利剑等等,都是把局部的功能夸大,定型成了物像,已经和人的本性无关了。如果要探知本性,就必须把这种固化的物像拆除。
慧能就很清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说这个人像青松,但是青松能代表他的本性吗?那可是一棵树;说他是雄鹰,雄鹰代表这个男人的本性吗?那可是一种动物;说他是利剑,利剑这是个比喻,它是个器具,但是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这些物像化、定型化的东西,都和人的本性无关,只是一种小比喻而已。
第二点,神秀把人性的修炼看成是一个不断地去除污垢的过程。对此,慧能完全不同意,他认为人性本来就很干净,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有什么尘埃?在慧能看来,如果在干净的心上,拿了扫帚拂来拂去,拿那抹布擦来擦去,反而会弄脏了心灵。那个扫帚、那个抹布,是不是真的会干净?
这个会让我们联想到,今天社会上有很多颠倒的现象,好多家长用恶语、暴力,来教育孩子,却不知道真正至高无上的是小孩圣洁的心灵。大人用脏话来骂小孩,其实,这就像抹布在抹一个明镜台一样,明镜台本来很干净的,你去擦它干什么,你的抹布才脏,就大人骂小孩的话才脏,而且即使话不脏,骂本身就是个肮脏的现象,就是伤及心灵的现象。
除了家长之外,还有很多官员喜欢用大话、套话来训斥属下和民众,其实,应该被训斥的正是训斥者。按照慧能的意思,真正的尘埃,就是那些家长、那些官员带来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来做清洁工作的人带来的。童真和民心,本来就很干净,你擦来擦去,搞脏了。
归结上面两点,神秀认为,人心应该被定型,人心应该被清洁。而慧能正好相反,认为人心不应该被定型,人心本来就很清洁。
我们从这首短短的四句话里边,似乎能看到禅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一个是不应该被定型;第二个,不应该被擦拭。
风吹幡动: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故事如下:慧能获得衣钵以后隐遁了十年,来到了广州的法性寺。有一个讲经的现场,见到风吹动着幡,有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在动。慧能听了一会儿,就走到前面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动。”
他的说法一出来,全场就大惊,大吃一惊。法性寺法师印宗闻得这番妙论,当即与他攀谈,得知其即大名在外、耳闻已久的慧能,就请高僧为他剃度,完成了出家仪式,并恭请其正式即位禅宗六祖。
慧能阐述了一种更高的哲理,风动,可以感觉到,也可以听到;幡动,可以看到,也可以听到。不管是感到、听到、看到,这都是现象和相状,佛教从来不重视、不肯定。风随时可以停,停了的风就不是风;风停了,幡就飘不起来了,飘不起来的幡也就不叫幡。
因此,风动、幡动,都只是一种暂相、别相、变相、幻相。大千世界,都是过眼烟云。风和人没关,幡和人没关,正因为心动,才会与人相关。
把一切都回到人心,世界上所有的动静都不重要,重要的动静只在于人心,心动,才值得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