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窗户里面吹进来,帘子摆动。一个和尚说是“风动”,另一个和尚说是“窗帘动”。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也不是窗帘动,而是心动了。”
到底是什么动了?
佛教里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浅析一下,说说自己的理解。
色相都是空,只是说得通
在平常,许多人喜欢从字面意思理解,特别是这个“色”字。
色在汉语里有很多意思,景色、颜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
从字面的意思看,这“色即是空”,色不是指景色,也不是说的颜色,那就肯定说的是女色了。按照这个意思理解下去,“色即是空”说的是“色相都是假的,或暂时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按照这样的理解,倒也能说得通。加上影视剧或者文学作品中很多戏谑的说法,这样的理解反而深入人心了。
但这句话本不是这个意思,倒是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一下。
“色”是有,“空”是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着“有”,“空”代表着“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如果这样还不好理解,那再换个说法大家就知道了,“色”可以理解为“阳”,“空”可以理解为“阴”,意思就是“阳就是阴,阴就是阳”。在我们传统文化里,讲究二元对立,互为切换。阴阳互为基础,对立而又统一,这是我们传统的哲学观念。
“色”为表,“空”为本
“色”是眼睛能看到的一切,引申一下,人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能感受到的东西都可以称为“色”。不仅仅是感受到的,连因此而产生的思想和感受也可以称为“色”。
那“空”是什么呢?空就是“色”之外的本质。
这样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再切换一下理解方式。
道教里面讲“道法自然”,道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的“空”。
如果这样还不好理解,还可以转化为现代的科学语言,“空”就是我们数学里说的公理,而色就是因这公理而推导出来的定理和公式;“空”就是物理里的“定律”,而“色”就是遵循这种定律而产生的物理现象。
简而言之,“色”是表象,“空”是本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把色空看成有无和阴阳,是为第一境界;把色空看成表象和本质,是为第二境界;那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第三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玄奘法师译著的《心经》,其全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第三境界倒不难理解,意思是说,色和空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有和无一样,阴和阳也没有区别,现象或者本质其实也都是一回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转化成自我意识就很难了。
回头看文章开始的那个例子,风吹帘子,倒是是风在动,帘子在动,还是心在动?
看到风在动的,是第一意识;
看到是帘子在动的,是在第一意识的基础上,转换了参照,有了更深的意识;
看到是心在动,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了。
所谓的第三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忘我的无为之境。
唯心主义的自我修炼
看到事物,获得不同的感受,转而对事物有新的认识。事物没变,变的是人。色也好,空也好,变的是人。
佛说顿悟,顿悟的不是其他,也是个人。
所以,佛学和阳明理学类似,都强调的是个人的修炼,而儒家思想也强调个人要成为“君子”,要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相对于唯物主义来说,唯心主义的自我修炼也依然有很多的积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力能改变的事情并不是很多,无法改变外在,提升和改变自己是一条更好走的路,效果也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