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过雨岗飞黑水,晚垂虹带挂晴空”,写出了“雨过冠山”的诗情画意,使今人大发思古之幽情。冠山,晋东名胜之一,因其主峰顶状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在冠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冠山森林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有古松、奇树、医用药材等,山光水色瑰丽,更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多达30余处,是晋、冀地区的旅游、度假胜地。
相传,冠山在宋代开始就已有民众在此捕鱼、耕作,十几个自然村落散居于周边。随着物资的交易互换,小乡村也渐渐变成了一个集市,先后有几十个姓氏的先民迁徙至冠山耕读经商、繁衍生息。元代时期,这些分散居住的民众渐渐融合成一个乡寨。明代中期,冠山从一个小集市逐渐变成韩江下游三角洲平原的重要交易场所之一,乡民将生意拓展到海内外,大量民众移居至东南亚各地,从此冠山成为了一个侨乡。明清时期冠山的兴起,更多方面是由于明代澄海知县蔡楠倡建的冠山书院和乡约所,让冠山更加辉煌。
冠山森林公园风光秀丽,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相融合,佛、释、道文化氛围浓郁,且冠山自古出人才,以丰富的名人事迹吸引大批游人。有冠山书院、资福寺、夫子洞、石牌坊、摩崖石刻、佛寺书院等主要景点。
冠山书院,原为“冠山精舍”,元代,在精舍的基础上,扩建为“吕公书院”(因成于吕思诚之手,故有此名),亦称“冠山书院”,成为山西显赫一时的最大书院。这里曾是吕思诚和其祖父三代读书之处,还培养了许多国家栋梁。书院有内外两重院落,为石券窑洞建筑,院内保存了许多明清两代碑碣石刻,如汪藻的《冠山名贤书院》诗碑、陈凤梧的《游冠山书院》诗碑、孙毓芝集柳玄秘塔五言诗刻石以及乔宇的《雪中访左丞吕公书院旧址》诗碑等。
资福寺,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寺庙为清代风格的单进四合院,其坐南朝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正殿,两侧有钟楼、鼓楼,还有三间配殿。寺内还保存了8通清碑和1通元碑。值得注意的是,院中的古柏种植于金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寺院的大门前有一座小巧精致的戏台子,每年赶庙会时,这里热闹非凡。
夫子洞,是一组砂石质石窟,位居冠山山腰上部,开凿于明嘉靖五年,窟檐外平面利用天然石略加修饰,形成了一座坐北朝南的单进四合院落。洞内有孔子教书的塑像,两旁是低矮的石室,据说是学子读书之地。洞前有一副对联:“于此寻孔颜乐处,超然得山水真机。”
石牌坊,在冠山的半山腰,上书“文献名邦”四字,牌坊上有一副对联:“科名琨耀无双地,冠盖衡繁第一州。”冠山的松树十分有名,明代诗人苗蕃曾写下《冠山古松》:“冠山绝顶入云烟,五百苍松莫计年,风动涛声如吼泊,雨来鳞爪天欲参。”到清末时,这里仅有株松树幸存,直到今日,冠山的古松已经十分罕见。据说因为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冠山北坡初入山处有一对名叫“相思松”的树。
摩崖石刻,多集中在冠山书院、夫子洞和仰止亭等处,与古人读书立志、学问报国的主题有密切关系,多为当时名人题书,如“云中坐论”、“仰止对真”、“状元”、“静修”、“心目害然”、“砚池”等。清初爱国哲人傅山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篆书摩崖刻石最为醒目博深,“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歧邑迁至丰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境内)之事;“瓢饮”典故,则见于《论语》一书,“一箪食,一瓢饮”,书中原讲孔子门生颜回贫寒,饮食极为简陋的状况。傅山先生将“丰周”与“瓢饮”联词题书于冠山,有隐喻欲成大事者先要有耐苦的志气,并以其深刻寓意启迪冠山学子的意思。
吕祖洞,是为了纪念吕洞宾而建的。相传,他既可度人又可度物,受到百姓的爱戴。吕祖洞周围的风景十分幽美,溪水涔涔,松柏郁郁,王母池朱红色的建筑群隐蔽于绿树之中,幽静古朴。
冠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常驻之地,元代中书左丞吕恩城、明代兵部尚书乔宇都曾在冠山书院读书;出了两位卓有声誉的大才子吕思诚和乔宇;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书画家傅山,也曾在冠山隐居;现代女作家石评梅从小便在此读书,还创作了以冠山为背景的小说《红鬃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