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优势 >> 正文 >> 正文

金匮悬解卷二五脏风寒

来源:风动 时间:2022/6/16
金匮悬解卷二

              外感

五脏风寒积聚二十一章

五脏风寒积聚,虚邪之外感,本气之内伤者也。风雨之邪伤于上,清湿之邪伤于下,饮食喜怒之邪伤于中。表邪外袭,里邪内应,两虚相逢,留而不去,此积聚所由来也。积者,血多而气少,《难经》所谓血滞而不濡者也。聚者,气多而血少,《难经》所谓气留而不行者也。心病于上,肾病于下,肺病于右,肝病于左,脾病于中,五脏之积聚,各有其部,此三焦所由分也。既成积聚,不得不用消磨,仲景未尝立法,然大黄(庶虫)虫、桂枝茯苓、抵当汤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之类,具载诸篇,审宜而选用之可也。

1 五脏风寒积聚者,太阳外感之风寒或本气里虚之内伤,而成的气血积聚也。

2 寒有内外之别,而风皆内风,《伤寒金匮》皆同。风有正贼,太阳伤寒,营郁生风,是为正风,少阴内寒,木气下陷,则生贼风。本卷之风寒,不要误以为全是外寒,也有内寒,而风皆内风。

五脏风寒十九章

1 太阳中风,发于阳也,经阳之盛。太阳伤寒,发于阴也,里阴阳虚。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此伤外寒,不能食,名中寒,此伤内寒。

此为太阳经中风与伤寒之定义,阳明病中风与中寒之定义。而五脏风寒者,风为外寒之义;而寒者,阴盛内寒之义。

五脏风寒一: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本篇中风中寒一律读四声)

肺主气,气化津,肺中风者,风邪在表,肺气壅阻,是以发喘。气滞津凝,是以口燥。风郁勃而外泄,故身体旋运。气收敛而内闭,故身体迟重。阳遏不能外达,故昏冒无觉。气滞不能四达,故肿胀不消。

1 肺中风者,太阳中风,风泄表寒,凝滞不去,风中于肺也。肺主皮毛,寒闭皮毛,肺不外达,肺气壅阻,而发喘燥也。风泄表寒,不能外泄而郁勃于内,故身体旋运,寒闭其风,经脉束迫,故身体迟重,此同大青龙提纲,身重,但乍有轻时,此“重”者,就是寒在表而外束的意思,此重就是寒性收缩而身重的意思。冒而肿胀者,皮毛外闭,阴寒外束,经阳内郁也。太阳经气不降,阳气上逆,则见昏冒,卫气不泄,肺壅内胀而外形如肿。昏冒无觉而肿胀,也可以理解成近乎厥逆而未发厥逆。外伤之寒与内郁之风,风寒互搏,阴阳相争,肺气内壅出现的提纲杂象。

冒者昏冒,头昏眩晕如戴帽的意思,此为厥阳不降,也为太阳经不降的意思。外形如肿,故无觉也,此为肺胀,而非真肿,前有身重之证,故知外寒伤闭也。

2 名肺中风者,仍是寒闭其风,肺气不达也。此肿胀就是肺胀,水气四,状如浮肿,内胀而非外肿。虽是中风,仍是寒闭其风,解表发汗之治法。此是发表寒开皮毛以助风热外泄也。应是大青龙或越婢汤。

附:肺气不敛,太阳不降,都主皮毛,皆不能降,就没有分先后,太阳伤外寒而中风,肺伤太阳之风,都主皮毛。

五脏风寒二;肺中寒,吐浊涕。

肺主皮毛,寒侵皮毛,里气郁塞,肺无降路,逆冲上窍,清气淫蒸。则化痰涕。涕少则出于鼻,多则出于口也。

1 肺中寒者,是中外寒也。肺外通达于皮毛,内降于胃,内外通达。寒伤窍闭,肺气不能内降外达,逆冲鼻咽,清气淫蒸,则化痰涕,涕少出于鼻,多则出于口。

2 上条伤寒表闭而中风,本条就是伤寒表闭。

五脏风寒三: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肺死脏者,肺之真脏脉也。肺脉浮而涩,盖金降于水,则脉沉,涩者,将沉而未沉,气之方收而未藏者也。若浮取之而虚飘,重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是肺金之衰败而不降也。此谓真脏脉,真脏见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即此义也。

1 肺死脏者,肺之真脏脉,肺脉浮而涩,浮者气也,浮而见涩,则气敛沉降而将藏也。若浮取之虚飘,重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是肺金衰败而不敛降也,此谓真脏脉,真脏见则死。

五脏风寒四: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为厥阴风木,肝中风者,木郁风动,筋脉振摇,故头目瞤动。肝脉行于胁肋,经气壅塞,故两胁痛楚。筋脉燥急,故行常伛俯。木燥而克土,土虚则嗜甘,土味甘也。

1 肝中风者,水寒土湿,木陷而风动也,此为里虚内伤而风动,不为外感伤寒而中风。

2肝气郁陷,木郁风动,筋脉振摇,故头目瞤动,风木郁动振摇者,类如眨眼,眼皮跳,下眼睑抽动,面部抽动,头摇手抖皆是。现代之抽动证,多动证,注意力不集中皆是内风之动,后学皆知(包括帕金森)。肝经循行两胁,虚寒从下上侵,经气壅塞,则两胁痛也,行常伛者,驼背也,此木燥筋挛也(如芍药甘草证),木燥者,风盛血虚,筋脉失养也。喜食甘者,土虚自救,嗜食甘以缓土之急也。如少阳火旺,土燥不和,则建中汤饴糖滋之,即是润阳明之土燥,缓太阴之土急义。前边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此处土虚食甘自救也,土味甘也。

按:厥阴篇,四十九条,厥阴中风,是为欲愈。注意区别。   

五脏风寒五: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足之三阴,自足走胸,手之三阴,自胸走手,肝中寒者,足之厥阴下陷,手之厥阴上逆。手厥阴之脉,入肘下臂,两臂无气,故痿而不举。《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木陷风生,故舌本燥。“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肝胆同气,阳盛则怒,阴盛则悲也。肝脉上贯胸膈,风木郁冲,故胸中痛。厥阴行身之侧,经气郁缩,转侧痛生,故不得转侧。脾土被刑,饮食不化,故食则吐逆。食下之时,土困肝郁,风木疏泄,是以汗出也。

1 肝中寒者,肝伤少阴寒水之气也。手厥阴之气,自胸走手,两臂无气,故痿而不举,手厥阴不降,也因足厥阴不升。木陷生风,故舌本燥。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肝胆同经,阳盛则怒,阴盛则悲。肝脉上贯胸膈,风木郁冲,故胸中疼。厥阴行身之侧,经气郁缩,转则痛生,故不得转侧。脾土被刑,饮食不化,故食则吐逆。食下之时,土困肝郁,风木疏泄,是以汗出。

2 不能转侧,水寒木郁筋缩也,寒从下侵,故痛不可动。肝中寒而脾土被贼,故食则吐逆。木郁生风,风泄卫阳,则见汗出。虽是肝中寒,也为中风,木气为风,因寒而生风也。

五脏风寒六: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死脏者,肝之真脏脉也。肝脉弦而滑,盖甲木降于水而乙木升于火,升于火,则脉浮,滑者,将浮而未浮,气之方生而未长者也。若浮取之而弱,重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是肝木之颓败而不升也。如索不来者,如绳索空悬,轻飘游移,按之应手而去,不能复来鼓指也。如蛇行者,木畅则直,郁则曲,一曲一直,郁而不畅,故状如蛇行。“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彼乃肝脉之太过,此则肝脉之不及者也。

1 肝死脏者,肝之真脏脉也。肝脉弦而滑,弦而见滑者,是阳复之象,木气欲升也。脉法三十九,尺本沉紧,忽然滑者(沉紧见浮之义),兼具浮升之状,是弦见于尺,即不为紧,直名曰弦,弦滑(浮)渐升于关,则阴阳相半。故滑者,气之方升而未盛者也。

  若浮取之而弱,重按之索不来,或曲如蛇行,是肝木之颓败而不升也。浮见虚脱,沉见结实。毫无脾胃土缓之象也。

2 木曰曲直,木畅则脉直,木郁则脉曲。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此为木气郁结,太过之脉。脉之如循刀刃,或如按琴弦者,此为木气之虚,不及之脉。太过与不及之脉,俱是病脉,俱是真肝之脉也。(滑则阳复之象,弦则不及,不能阳复)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