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种程度上的薛定谔,以及千人千面的哈姆雷特,言之凿凿的仅能跟根因。滞留表观(即“著相”)是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因此要达到动静一如,关键在是否已经去除差别妄想的念。
唯物论者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心识”也是缘,佛法的认知方式是从现象出发,现象的存在离不开感知,所谓“无相即无,非无则相”(《楞严经》语),但也并未假设心识唯一因缘(或者说第一因),故也不同于唯心论者。
《金刚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不能执一面。
一个是可见的展示的,一个是不可见不展示的,此即心物差别,也是反闻的道理。从可见的一面同时又看到不可见的一面,此即圣凡知觉层的不同。
反者,道动。弱者,道反。
如果觉知心不现起,就不可显境,也不可有六尘境界的种种领受。道法自然,达观天象。宇宙万物本粘连一体,万象唯一。那宇宙的象是因何缘起?
转识,根与尘相触而生识,眼根触色尘生眼识,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眼识与意识和合运作来完成“幡动”的别运作,而这运作过程则需要由客体提供识、种、流、注才以竟其功,因此方便说是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
同理大家可思修“星座”。
采得百花成蜜后
Sandra二代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