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似水流年,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自己已经很难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早八晚五的上班,与朋友杯酒交错的宴饮,娱至乐死的时代喧嚣,我们奔波着,忙碌着,但在这种奔波与忙碌之中不再拥有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的宁静。现实世界越是喧闹,我们内心越是渴望获得一种长久的宁静。
那么,如何在喧闹的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呢?
若想获得内心的平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灵魂从现实世界的喧闹之中剥离出来,这种剥离需要我们对自身以及这个世界的本质有着深刻的体认。
内观己心外察世界
人们往往难以得到平静的原因在于被不断激发的欲望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于是烦躁与压力接踵而来。在这种重压之下,人又怎么可能获得心灵的平静,而心灵的躁动又往往带来心灵的不幸福感。欲望的不断被激发是正常的,不断激发的欲望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也是正常的,这符合这个世界不断变化的本质,一切都在流变之中,欲望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很难一直得到满足。
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之中,所谓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这个道理。
佛学中讲“空”,曰“四大皆空”,所谓“空”,并不是无,“空”强调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本性。佛学常云“缘起性空”,“缘”指构成事物的条件,“缘起”则是说各种条件构成事物。由于构成各种事物的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讲这个事物常住不变的自在本性,即所谓“性空”。
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内在的本质规律之后,我们就会放下种种执着,当人放下了执着之后,内心会无比的宁静与祥和。反之,如果我们无法放下心中的种种执念,则生活中的压力便挥之不去,我们不仅无法获得祥和与平静,甚至会被生活的压力所压垮。
启迪多元思维
关于压力,心理学家格拉斯通认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明显的压力感受:
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生病或身体不适,怀孕生子、初为人父人母,更换工作或失业,进入青春期、进入更年期,亲友死亡、步入老年,等等。
原有的生活节奏出现了改变,这让我们倍感压力,我们很容易不知所措,无法平静下来,这是正常的,但是若过度反应则难免令我们久久无法回归正常生活。
除了个人生活的变化可能让我们陷入躁动不安,社会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原因。
相比于古代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现代社会无疑是快节奏的。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感觉非常的忙碌。
“忙”这个字,即意味着心灵的死亡,人们在忙碌之中似乎丧失了真正的自己,也越来越难以有时间体会那种祥和之感。但人往往是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渴望去得到,生活越是喧闹,便越是渴望寻求内心的平静。
但是,或许有人会认为内心的平静就意味着过一种低欲望的甚至归隐的生活——在一个远离喧闹都市的偏僻之地,拥有一个庭院,种种花与草,看看日出与落。
其实,获得内心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就要过一种归隐的生活,生活在红尘依旧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在世外也可能表面平静而内心暗潮涌动。
无论是个人境遇的变迁还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说到底,人心为外物所牵引则很难获得心灵的平静。
禅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两个和尚在寺庙外,争论随风飘动的幡旗究竟是幡在动还是风在动?一个和尚说是幡动,另一个说是风动,两个和尚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和尚,他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个人便是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