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儿童健康服务
作者|蔡超丽
编辑|叶龙
审核|王爱敏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近来门诊,发现有很多
小朋友有频繁眨眼、
清嗓子、摇头、动嘴、耸鼻子
等等“小动作”。
自己也控制不住,
不仅让自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还会打扰同学,
家长疑惑
这是什么病啊?
医院
中医儿科专家表示
这叫
抽动障碍/抽动症
抽动症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很多家长以为很少见,实际上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到节假日,儿科门诊每天都有儿童抽动障碍的患儿来就诊,该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多在18岁之前发病,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4倍,部分患儿会在青春期自愈,如果没有自愈,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儿童抽动障碍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及情绪行为异常。由于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因此在患病早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结膜炎等。在临床上,儿童抽动障碍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斜视、噘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严重的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抽动障碍在中医古籍中属于“抽搐”“瘈疭”“慢惊风”等范畴。《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古代医家多从“肝风”立论。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风痰胶结,肝亢风动。病初病性多属实,日久不愈易转为虚证,病理产物以风痰为主。该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讲“春气通肝”,春天肝气旺盛,故而小孩子这个季节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耸鼻等小动作也特别多。
后果随着病情的发展,不仅影响患儿的工作、学习,有些孩子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社会适应困难:
某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短暂或长期的社会性缺陷,尤其长期复杂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抽动,可能会导致社交孤立等。
▼情绪问题:
20%~30%的抽动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也会出现低自尊、社会退缩等。
▼发育畸形:
长期的抽动会使患儿抽动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既然如此严重,
那该如何治疗呢?
治疗
轻症患儿可不用药物,选择心理疗法,如认知疗法,支持性的心理咨询,调整学校环境等。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中、重症病人。是否考虑药物治疗,取决于其症状是否造成功能的障碍,如抽动导致身体显著的不适或疲乏,或者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常用药物有硫必利、哌迷清、可乐定等。
中医治疗时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重视祛风化痰、消积、健脾之法,同时提倡外治之法,如耳穴埋豆、针灸疗法、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根据患儿的诱发因素、抽动情况、体质、生活习惯等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以疏风、宣肺、平肝为总则,佐以健脾化痰、消食导滞、活血通络等方法,配合行为心理、家庭教育等综合治疗体系,疗效显著。
▲耳穴埋豆
父母不要过于焦虑、过于严厉,防治抽动障碍,日常调护很重要!
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心理方面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家长要多理解患儿,态度温和,避免过多指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