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介绍 >> 正文 >> 正文

我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看法

来源:风动 时间:2023/7/26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窈

林黛玉

窈窕淑女

林黛玉婀娜多姿、苗条、转盼含情、郁郁多病之美与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颇有些神似。小说描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书中描述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胎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林黛玉和贾宝玉

气质非凡

贾雨村说: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兮。贾雨村和林如海熟识,并未见过贾敏,可贾雨村形容林黛玉气质不俗时,却说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而不认为是林如海不凡。贾雨村见林家的女儿有这样的气质,是十分罕兮的,可见林黛玉身上的气质是林家所不具备的,所以贾雨村只能往林黛玉的母亲一方猜测。林黛玉像母亲贾敏,才有通身的气派,如果林黛玉像林如海,就没有身上的气派了。王熙凤和贾雨村都认为林黛玉的气质来自于贾府,而不是林家,林家没有林黛玉身上的贵气。

林黛玉

德才兼备林

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林黛玉13岁在大观园成立的海棠诗社做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饱览前三,拨得头筹。宝钗可谓博学兮,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兮。

命运多舛

林黛玉五岁时父亲林如海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家虽并非富贵之家,却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一个弟弟,三岁时夭折。所以父母亲对林黛玉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10岁的林黛玉到自己身边,那时的贾宝玉11岁。林黛玉10岁,冬底,父亲重病,次年,父亲病逝,林黛玉从此常住贾府。

林黛玉和贾宝玉

两小无猜

初次见面,贾宝玉便问林黛玉可也有玉没有,林黛玉如实回答说没有,不料惹发了贾宝玉的痴狂病,当场摔玉。林黛玉感到内疚,夜里独自淌眼抹泪。适逢残冬,贾母把碧纱橱里的空间腾出来给黛玉,贾宝玉挪出来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富察明义诗曰“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便是吟咏贾宝玉林黛玉隔着碧纱橱同室分榻而睡的场景。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和贾宝玉二人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不想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比林黛玉大得人心。12岁黛玉葬花。贾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认为水流到大观园外后与外面的脏的臭的污水混合,仍旧把花糟蹋了。她在花园内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内,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吟》。恰好贾宝玉寻来,听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第一次诉肺腑。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二人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受这两本爱情教科书的启蒙,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开始萌芽。贾宝玉托晴雯带给林黛玉两条旧手帕传情,林黛玉作《题帕三绝》。

林黛玉

自古美女多薄命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不是冤家不聚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贾母与贾政为给患病的贾宝玉冲喜,议定贾宝玉、薛宝钗婚事。同时,为了蒙混贾宝玉,凤姐向贾母、王夫人献调包计。金玉婚事意外被傻大姐泄密,林黛玉急痛攻心,去贾母院见贾宝玉,二人参禅。林黛玉问贾宝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贾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林黛玉生日当天,贾宝玉、薛宝钗大婚,林黛玉泪尽而逝。“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描绘出“冷月葬花魂”的实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