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介绍 >> 正文 >> 正文

黄庭坚草书临习心得

来源:风动 时间:2022/6/21
北京治皮肤病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从开始接触书法这一专业起就想着学习草书,可每次看着这草书就不知从何下手,更不知道如何欣赏草书。得意于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也开始慢慢了解有关草书的知识。首先是从《真草千字文》及《书谱》两贴临习识草开始,同时结合古代书论有关对草书的理论结合起来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识草临习,对草书线条及草法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自身从历代众多草书大家中选择一家风格学习,出于对黄庭坚草书的喜爱,决定学习黄草。

学习黄草之初,以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主进行临摹,起初选择此贴是觉得其内容文字多,有益于识草及更好地掌握黄庭坚草书的风格特征。临习黄庭坚草书时也只顾着将其草书的打开大合的线条写出来,写久了就收不住用笔,越写越快,线条的质感就很流滑。幸运的是得到朋友的及时指点,后来才了解到黄庭坚草书书写速度是偏慢的不像其他草书书家那样较快的行笔速度。其次就是对黄庭坚草书大开大合的线条的内在关节及动作须书写到位,以及对单字的空间分割进行细细推敲总结。

得到朋友的指点后才恍然大悟的感觉,慢慢的感觉找到一点书写黄庭坚草书的节奏了。之后又结合黄庭坚《李白亿旧游诗》、《诸上座贴》两贴临习,从这两贴中更进一步了解到黄庭坚草书的节奏变化,与起初临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相比,在线条节奏上及草法的处理上都更加提升了对黄庭坚草书的认识,也将黄草草法特征的把握增进不少,在对黄庭坚草书临习的同时也看黄庭坚的书论,及对黄庭坚的写书经历进行梳理了解。将技法与理论相结合进行学习。

黄庭坚草书技法的学习是写好黄草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需要了解黄庭坚对禅宗的领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有的时候自我感觉临习得挺像的,也认真地观察到其中的每个细节,可是当把习作挂墙欣赏时总感觉到韵味完全不一样,格调就更没办法学。自从接触到一些有关黄庭坚的禅宗思想及数学理论后,才慢慢感觉到其中的奥妙。如黄庭坚对颜真卿、杨凝式和苏轼三人的赞誉中所说: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欧、虞、楮、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扬少师尚有仿佛。近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帖》甚似《自家寺壁》,百余年后此论乃行尔。

余尝沦二王以来书艺,超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相望数百年,若亲见逸少。又知得于手而应于心,乃轮扁不传之妙,赏会于此,虽欧、虞、楮、薛,正须北面尔。自为此论,虽平生翰墨之友闻之,亦怃然瞠若而已。

晚识子瞻,评子瞻行书当在颜、杨鸿雁行。子瞻极辞谢不敢。虽然,子瞻知我不以势利交之、而为此论。李乐道白首心醉《六经》古学,所著书,章程句断,绝不类今时诸生。身屈于万夫之下,而心亨于江湖之上。晚寤籀篆,下笔自可意,直木曲铁,得之自然。秦丞相斯、唐少监阳冰,不知去乐道远近也,当是传其家学。观乐道字中有笔,故为乐道发前论。蔡君谟行书,世多毁之者,子瞻尝推崇之,此亦不传之妙也。

从上面两段书论中可看出黄庭坚对其三人学习二王的肯定,对颜真卿、杨凝式和苏轼继承二王的都是“气韵”。将自己的书法的格调无限向二王靠近,黄庭坚又云:“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胜耳,病在此处,笔墨虽工,终不近也。”强烈表达黄庭坚书法观点对“韵”的肯定。

两年的黄草学习虽未有多大进步,但心得还是有些,只是十分浅薄而已,本人在这所述皆是个人观点或许有许多不对的地方,我特此声明,望大家参考后指正。首先,技法的练习是最基础的,学习黄庭坚的草书由于黄草的风格独特需要对其草书的发展过程做一详细地了解,我们都知道黄庭坚草书得意于怀素草书的真谛,所以在学习黄庭坚草书的同时可兼顾临习怀素的草书。在临习黄庭坚草书是也要将其主要的几件草书作品结合起来练习分析,从黄草中的几件作品上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黄庭坚草书有风格形成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起草书的演变,从而学习到黄庭坚对其草书创新创造的借鉴。

在对黄草的临习过程中须善于总结其草法的变化关系,在对其主要成放射状的线条强加锤炼体会,这里线条的练习建议可以附加练习篆书和隶书从中可以提高自己的线条质感和厚度,如果发现自己线条书写过快或者过于平滑也可以结合黄庭坚的行书练习,黄庭坚行书的线条特点与其草书的特点十分相似也是可以借鉴的。

其次,黄草中的点画处理也是其草书的一大特点,黄庭坚草书的点画用笔丰富大胆,需要在临习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这方面的运用,注意其收放关系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使得其草书的整体章法更加和谐丰富。第三,在黄庭坚草书中其草书的连带较少,不像其他草书大家中有大量的牵丝连带,黄庭坚草书中却相对较少,黄草主要通过其对草字的结构变化、收放、穿插等方式进行变化处理达到其草书的节奏流畅变化无穷的效果。

实践的学习必须兼顾理论的加强,学习黄草需要阅读黄庭坚的书学理论,了解黄庭坚的书论就能更好的理解黄庭坚草书的书写意识,从而让自己能将黄草书学得更加纯粹,也更能接近黄庭坚草书的韵味。通过这几年对黄庭坚综合学习了解,更深刻地意识到黄庭坚草书中所透入出来的幽幽禅韵,所以在学习黄草的同时强烈建议学习者了解黄庭坚的禅宗思想及我们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有了这些意识后将更能深入地了解到黄庭坚草书的意蕴。草书作为所以书体中最难书写的一体,勤学苦练是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懂得学习方法系统的练习方能学好草书,才不至于将草书些坏写俗。

黄庭坚草书成就如何?看看他存世的作品就知道了

学习黄庭坚草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习黄庭坚草草书的“笔法”,黄庭坚草书笔法是“黄体”书法的最大特征完全表现黄庭坚个人对草书的创新理解,加强对黄庭坚草书笔法的吸收以丰富自身草书;二是对黄庭坚“字法”的学习,借鉴黄庭坚草书独特的草法,学习黄庭坚草书与其它草书风格不同的处理理念;三是完全学习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对黄庭坚草书的继承与发扬。

黄庭坚草书风格独特极具艺术个性。山谷以纵代剑,以散寓整,以锐兼钝,与传统魏晋唐用笔的圆厚,追求立体的审美取向毫无关碍。结构有意于倾斜而不失平衡,中宫收紧而向四面张开,呈辐射状,可以说是突破魏晋唐书法的平整、四面均匀的特点,其用笔爽快而富于弹性,这种格调取法上和魏晋唐的书法风貌大相径庭。山谷草书点画遒劲、间架欹侧跌宕,又不失连贯,异常精彩,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说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使得黄庭坚草书继张旭、怀素以来的第一大家。宋释居简有云:“山谷草圣,不下颠张、醉素……”。

倘若将黄庭坚的《诸上座贴》、《廉颇蔺相如列传》贴与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放一起加以比较,我们也不难开的出,山谷草书的雄强不单单表现在笔力上,而且还善于取态变换结构造势上。张旭草书一气呵成,全靠一股气,融入自身感情气势运笔,结构布局实属平稳一路,笔锋裹住气顺势而下,字间有强烈外张力,笔短意长,气势恢宏;而怀素草书善于用矫健圆厚笔法,笔力最强,强烈表现锥画沙的力量感;三谷作草惯用羊毫,且执笔偏高,使得其使转随意笔力柔中带刚,同时黄庭坚还善于以态取势造意境,单字中心不失平衡,但笔画的走势出人意料,大胆收放,点画的穿插较多,运用其辐射状的长线用笔取势,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较之张旭、怀素草书也是较少的。这些改变,可看出三谷草书不以气势流转,而是有沉着顿挫之感之气,给人以长枪大戟,左右开张,正如刘熙载云:“神鬼之道,不外阴阳翕辟而已”。

山谷草书用笔洁净,少连绵笔意潇散,有篆籀气,用笔最实。此特点我们可以从其《《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出,此作品为黄庭坚晚年经典代作,那时的黄庭坚对怀素草书的认识及学习肯定是有很深的体会,可见其对自身草书创作的风格创新上是有意改变的,从作品中看出有怀素的笔法,却没有全盘的照搬,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也正如他自己说言:“《兰亭》虽是真行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我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可见黄庭坚是一个善学之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界,用自己一双审美的眼睛在古代前贤中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将其吸收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东西,黄庭坚吸取了怀素圆转线条,舍弃了他的连绵用笔,从《廉颇蔺相如列传》看出很多地方看似连绵的地方,却断开,然后根据字形结构有意伸缩重组,笔虽段意却连,气韵犹在。较之张旭、怀素两草书连绵不绝,行云流水之意,黄庭坚草书字与字之间间断较多,连得较少,结字上没有太多的可以变形处理,纵观《廉颇蔺相如列传》,此草书视觉上显得干净、清爽、不纷扰杂乱之感,尽显黄庭坚艺术审美。

黄庭坚草书结构上的变化,改变了字与字之间不同的承接关系,从其草书作品中可看到,黄庭坚草书对字形结构有许多有意拉长的处理,打破了大众对原有字的审美取向,将字拉长或缩小,精细塑造新的字形空间组合,形成和谐的整体感。使得山谷草书姿态雄肆多变,章法也常常化险为夷,跌宕起伏,行笔是又将速度放缓,使得内容在创作中重组发生奇妙的视觉效果,不断制造矛盾又化解冲突,在对立中创建新的关系。

整体章法上黄庭坚力求整体开张、宽博的气势。从古至今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不仅仅以工拙取胜,当然,雄厚的书写功力是写好草书的基础,更是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草书是所有书体最难创作的一体,而最难点也就在草书的气,唐代张旭、怀素草书以流动的线条展现雄强的气势取胜。黄庭坚的草书则以奇特的空间组合,崎岖的结构架势表现宽博的气度取胜,以开阔的结字,宽博的形态,舒展的性情展现其草书的开张气势。黄庭坚以其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展现自己草书新的面貌。

立草书新风貌,山谷的创新意识及禅宗思想是黄庭坚草书气韵的根本。黄庭坚书学上的独创意识与其在诗文上的创新如出一辙,黄庭坚善学,博览古今,为己所用的本领极强,也正因如此能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禅宗思想在黄庭坚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有接触到接受,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佛教信徒,黄庭坚一生官场的失意和生活的窘迫,一生的落魄生活让其坚持在

文艺上的最求,让黄庭坚坚持下来除了坚强的意志外,最主要的是思想上的充实,参禅让摆脱烦恼,取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

这也促成他书法上的勇猛精进的条件和动力,黄庭坚自云:“万事同一机,多虚乃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经。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山谷集》中有:”……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象,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于心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饥弹…………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从黄庭坚草书《诸上座贴》中写到:“古圣所见诸境,唯见自心,祖师道,不是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者心动,但且恁麽会好,别无亲于亲处也,”。可见黄庭坚思想上的禅学在其书法创作上的影响,将佛禅思想融汇于书法,欣赏黄庭坚草书意境,无处不体现其书法的禅宗气韵,禅宗思想也促使黄庭坚书法尚意书风的形成。

黄庭坚草书的禅韵,是其草书达到高境界的最主要因素,黄庭坚就是很好的将自己的禅宗思想融入于自己的草书用笔章法中,没有颠张、醉素两位草书大家那样在草书创作中的性情,却以自己独有的修禅心态作草,未见烟火俗气,细细品味,犹如深山修仙问道之人,深不可测,耐人寻味。

黄庭坚草书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自己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他强大的基础;时代对他的影响是黄庭坚草书创作风格的驱使者;宋代政治经济的格局,尚意书风的时代主题,让黄庭坚学书过程不断坚持独立创新精神;气韵的最求让黄庭坚书法格调的提升,是其书法造诣的精髓,所以黄庭坚草书最大的风格特征除了最常见的用笔、结构、章法外,最主要的是“气韵”。山谷让自己书法气韵达到能相较于古人,又将自己的个性思想融入于气韵中,促使黄庭坚草书的伟大成就。

▍扩展阅读:

怀素书法用笔“神采飞扬,使转如环”,其《食鱼贴》就如此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