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清禅师诗
宋·草堂清禅师
不是风幡不是心,
迢迢一路绝追寻。
白云本自无遗迹,
飞落断崖深更深。
草堂清禅师是宋代著名禅师。风动幡动的公案在他这里,得到了更深刻的演义——不是风动、幡动,也不是心动。
如果迢迢一路追寻到绝待之处,白云本来就没有遗迹可以寻觅。飞落到了断崖之处,深中还有更深的境界。
在寻求开悟的道路上,风幡不动,心也不动,要绝了那追寻的念头,才能在迢迢路途上不走弯路、错路。白云原本是没有踪迹的,不必追寻,落入那断崖的白云可从哪里去追寻呢?所以,虽然“风不动、幡不动,是心动”是高深的境界,但是这个高深境界里还有更深的境界。这个更深的境界是什么呢?就是“白云本自无遗迹”的真心本来面目。
白云,是比喻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断崖,是比喻高深的修行境界。六祖慧能虽然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在动。但是,这个能动的心是妄心,依然不是人的真心本来面目。如果一路继续追寻妄心的来源,就会发现真心本来面目是绝待的,无形无相的,没有任何遗迹可以寻觅,就像“白云本自无遗迹”。
侍郎韩子苍倾心禅法,向草堂清大师问道。他写信给大师说:自己看了前辈大师的言论,很得心意,但是“世缘万绪”不容易消化,想要知道有没有可以格外用心的地方?大师回信说:“欲究此事,善恶二途,皆勿萌于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举目悟门”。
韩子苍得到大师的信,就又写了一封信来讨教其中真意:“钟鼎山林无二致,闲中意趣静中身。都将闻见归虚照,养性存心不问也。”草堂清大师看到这封信非常高兴,认为对方领悟了自己的意思,就把这信拿给众人观看并说:“鸟啼幽树报中春。有眼如盲耳绝闻。门外桃花开欲尽。不知谁角继灵云。”
如果不用心看这个世界,自然是眼盲耳聋,但是如果不能看透,就会被这些“色”遮蔽了耳目,也就等于没有悟道,所以必须“养性存心”也不问,绝了这追寻的念头,放弃对踪迹的追求。到了这个时候,风动、幡动、心动,都没有什么要紧了,而道自然就于此时出现。
世界看似不因我们而存在,但世界与我们仍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不会对世界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不过,当我们就是世界,是跟这个世界同一的存在时,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世界,那么世界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不存在的。
片刻的平静容易得,自始至终都有一颗平静的心不容易。常念一念禅诗,常想一想世界本就“无风无幡也无心”,且看天边过闲云。
来源: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