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
今天农历六月初五,
迎来小暑节气。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从7月7日或8日开始,到7月22日或23日结束。此时正值初伏前后。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华字典中“暑”为热,但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而是炎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说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
左河水
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
正如诗中所写: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这时的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正是小暑三侯景。
一候温风至。温风不至,国无宽教。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不居壁,恒急之暴。
“蟋蟀似蝗而小,黑色有光,如漆,有角趐,即今之促织,生于土中。《说文》:居,处也,壁垣也。”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挚。鹰不学习,不备戎盗。
“鹰,鸷鸟,挚,犹搏也、击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挚也。”
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
每当此时,
人们总不会忘记,
凉席竹椅、蒲扇鲜藕、西瓜绿豆
……
一切关于夏日的清凉记忆。
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
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
俗话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
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伏日吃面习俗,
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记载:
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
面色皎然。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
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此外,
民间还有吃藕、鳝、姜、苦瓜,
喝银耳、绿豆、莲子羹的习惯,
苦辣酸甜,
都是故乡的味道。
小暑之后,
天气越来越热,
热浪一波赛一波。
对于这种天气,
人们习惯昼伏夜出,
白天闭门谢客,
夜里乘风纳凉。
而白居易却说:
“散热由心静,”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
盛夏时节,贵在心静。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心静,
与身体的温度无关,
而与心灵的温度有关。
安安静静地坐,
一心一意地想,
浮躁的心便冷却下来。
心静了,身也就清凉。
小暑,
暑气蒸腾,万物浮躁。
风动莲生香,心静自然凉。
让宁静的心意,
供养我们自己。
觅一心清净来对抗这炎炎热浪,
耐心处事,平和处身;
享受每一时旺盛的生命,
感悟每一刻美好的当下。
明伦书院近期课程
明伦书院“国风少年”夏令营限额报名(可直通成为广东电视台国学少儿剧小演员)
明伦书院“羲皇修真”禅修辟谷营(长沙)
弦诵风雅,清凉一夏:广州明伦书院万献初源解五经课程第四讲7月隆重开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