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市场 >> 正文 >> 正文

揭开心理危机的神秘面纱,探析东西方文化的

来源:风动 时间:2022/9/20

有专家预言,21世纪是心理疾病的世纪,听起来,吓人一跳。心理问题有这么可怕吗?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有心理心理问题的人是不是很可怕?东西方文化是如何应对心理问题的呢?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下简单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心理问题源于偏离和差异

心理问题多种多样,其原因也是千奇百怪,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用《易经》“简易”思维,拨开层层迷雾,看问题本质。归根结底是个体生存环境不同,导致其现象(经验)世界与他人世界、现实世界产生偏离和扭曲,进而出现文化、价值和思维冲突,这种难以协调的冲突和交错,造成个体心理失衡,陷入生存困境。

长期的失衡和困境,会对个体的人格、思维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带来各种不适和困惑,造成心理问题。简单来说,心理问题是个体与世界差异和疏离,其行为、思维偏离约定成俗的标准。当然,这其中也有个体和社会谁是谁非的价值和标准问题。

举世皆浊,清白,也是一种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就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只有当个体感觉不适,追求变化的时候,心理问题才算是一种问题。

以常见的抑郁症为例。最早可追溯于个体某段时间的痛苦经历,带来心理创伤。创伤导致内心缺乏安全感,情绪和思维带有悲观色彩,个人现象世界产生扭曲。无法以正常的形态与周围的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无法正常表达和宣泄情绪。经验世界聚焦现实的负面情绪,并不断去验证和加强自己的想法。正如半杯水的故事,乐观的人看到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空了一半的杯子。其价值和世界观异与主流思想冲突,出于安全需要,自我意识不断内缩,逐渐产生陌生和疏离感,感到孤独,久之会有厌世情绪。

东西方都有自己的“安心”之法,西方有心理学,东方有儒释道,法不同,路同归。都是通过对个体自我意识世界的改造和重塑,端正视听,消除困扰,达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现实世界的协调和平衡。

所不同的是,西方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性,以自我为中心,摆脱生活困境,达到心理再平衡。东方以天道观人道,更强调天人一统的思想。心理学做加法,天人思想做减法。

此处提到一个关键概念:现象世界,也可以称为经验世界。现象世界是什么,与客观世界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现象世界。

二、万花筒般的现象世界

“现象学”的观点认为,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一种符号或者象征,而不是依照在现实中可能是或可能不是的样子出现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固定而唯一的,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却是千差万别,各式各样。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花草树木,宇宙尘埃皆为世界。人更是如此,一人一世界,一人一天堂,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世界,个体世界的交融,构成红尘滚滚的大千世界。

每个人都是一颗与众不同的树

简单来说,现象世界就是每个人的经验世界,与一般性认识不同的是,对个体而言,现象世界虽然是真实的世界的投影,却是优于客观世界的存在。

拿“咖啡”举例子,咖啡是客观存在的,其科学数据也是一定的。但是,对个体而言,意义却是千差万别,有人喜欢咖啡,是每日必备饮品,熟知其品性和功能;有人不喜欢喝咖啡,更讨厌咖啡所代表的文化;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咖啡的存在,在他的世界里,不存在咖啡这种东西。三个人同处一个世界,其现象世界产生了差异。

也有人会说,这其实就是认识的差别而已。量的累积,会带来质的突变。个体对所有周围事物和客观存在的知识和认识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和视角焦点更不相同。

比如同在一个单位上班,有人喜欢揣摩领导喜好,一切以领导指令为行事原则;有人个性单纯,对一切充满美好的想象,或者幻想;有人喜欢八卦新闻,熟知每个人的隐私和各种小道消息。三种人的办公室现象世界图是迥然不同的,也难有真正的交流和沟通。第一种人会感受到工作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也会得到赏识和提拔;第二种人随性地工作生活,如不遭受挫折,生活的很平静;第三种人反而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为他个人的现象世界图更全面客观,但也更容易流于平庸和世俗。

所以,我们可以把个体的现象世界比喻成一幅画,每个人都有一副自己的世界画,画面相似的人同处一个层面,可以交流、融合,画面相左的人,无法沟通,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个体世界画越接近现实,存在就越顺畅,差别越大,冲突就越多。当然,也不能说越现实越好。

风景不同,颜色各异

三、心理危机的产生

很多思维专家和心理学工作者都提出过一种观念:你的顿悟,是别人的常识。虽然角度各有不同,目的也不尽相同,但是这类问题是现实存在的。

个体经过长久的思考和探索,得到了某种感悟和认识,在别人看来,只不过是迈过了一道坎,突破了人性的某种局限性。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二种单纯的人,他在经过种种的职场竞争和阴谋后,痛定思痛,经历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生活的不易。感到自己有很大的成长和进步。

但是,对第一种和第三种人来说,就如同“蔬菜在粪堆上才会长得茂盛,果子才会香甜”一样,种种欺诈、掠夺和不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任何值得感慨的理由。只有那些不出家门的人,才会对大自然的肮脏一无所知。

这种对大自然和社会一无所知或者缺乏必要认知的人,其现象世界过度纯洁,或者说单纯,便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患心理疾病。这和过度讲卫生,容易生身体疾病是一个道理。

根不壮,树易折

第一种人也会遇到心理危机,巨大压力下的焦虑和抑郁,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多年后,一个身心俱疲的老年人发出“人生不断追逐,错过太多美好,留下很多遗憾”感慨时,他其实是顿悟了第二种人的生活哲学,而这种哲学,对后者来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现在常说,信息不对称,造成人的优劣势和社会的不公平。对个体而言,生存哲学的不全面,个人现象世界的狭窄和偏离,也是某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是个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

第三种人,活得可能会很顺利,世俗且快乐。但是,没有碰撞的人生,终究会缺乏厚度,在面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时候,给不出什么答案。

所以,心理危机是现实世界及他人世界对个体现象世界的冲击和入侵,如果应对不当,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伴随而来的是对其现实生活的破坏,比如失败、受骗、迷茫、疏离等。

四、当代心理学的治理和干预

心理咨询是根据各自的心理学理念或者流派,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建立一种治愈性的心理关系,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手段,帮患者走出生存困境,重新平衡自己的现象世界,重塑合理性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情绪反应。

精神分析侧重个体潜意识或者集体潜意识的分析和发掘,把潜意识的矛盾冲突或致病的情结,带到意识域,使就诊者对其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或消除,并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重塑现象世界,从而使病情获得痊愈。

认知和行为主义治疗侧重个体思维和行为习惯的纠正和提高,通过强化、系统脱敏、示范性训练等策略,提高患者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打通与他人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人本主义治疗更侧重个体的自我成长,让患者重塑真实的自我,达到自我概念与经验的协调统一。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去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经验的思想及行为,使人找回真实的自我。人本主义疗法的实质就是帮助患者深化自我认识,调整自我的现象世界,达到与现实世界和他人世界的协调统一。

西方心理干预以治疗为主,是对个体异常思维和行为的纠正,帮助患者走出心理世界的泥沼,重新恢复健康。其难点在于,个体的现象世界已经成型,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一种生活方式是不能简单地加以放弃的,除非有更好的选择。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做这个选择的人本身有不可理喻的心理特点。唯一简单的方法是宗教的介入,改变信仰后,人就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西方的宗教是先验性的,它的存在先于或者伴随着问题出现的。这就是西方心理治疗的难题,也是为什么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

五、东方修行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中,没有心理学的概念,但是其心理健康理念逐渐为西方心理学所接受和吸纳,特别是禅和道的思想。下面就以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做一下分析。

佛家的智慧

禅宗六祖有个著名的“风吹幡动”典故。

在广东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经的时候,遇见有风把幡旗吹动,就有两个僧人议论,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很快周围的僧人都跟着议论起来,惠能也参与了进来,他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典故广为流传,暂且不去讨论唯心唯物的问题。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客观事物的变化,照进经验世界后,在个体现象世界中才是真实发生的事,这也就是“心动”的合理性。

由此切入,佛家对个体现象世界的处理方式是——破,破除一切虚妄和执念。《金刚经》记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具体到个人而言,即破除个人现象世界的一切不合理的执念和情绪,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人生境界。

佛家修行,到达“诸相非相”境界后,原有的扭曲和偏离的现象世界自然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简单,却有十分合理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改变自我,也改变了现实世界对个体现象世界的映照,外界的种种因果变化,皆如梦幻泡影,不留痕迹。

所以,佛家治愈的“患者”,极少有病情反复的情况。

道家的智慧

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自然大道,逐级递推,进入人道。以天道观人道,个体顺应自然大道,淡泊明志,清净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思想的特点是强己,超越,而非征服。其目的也不是治愈或者纠正,而是应天道,进入圣人境界。《道德经》写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同于佛家的“破”,道家主“立”,法天道,立人道。道家的风格就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写意、悠远。以“淡泊明志、清静无为”为基点,祛除内心种种杂念和欲望,以“知己、知足、有志,不失”为路径,达到“死而不亡”境界,对个体的现象世界的基层价值观进行根本性的重塑。

重塑个体现象世界后,又对个人思维进行梳理和引导。道家,最不缺的就是人生智慧:知足常乐、上善若水、福祸相依、大智若愚、以柔克刚、有容乃大、无为之为、不争之争。种种智慧不是小聪明,也不是小技巧,而是通用的人生哲学,是对人类社会万象的总结和升华。借助这些人生智慧,个体衍生出自己的生存哲学,指导生活实践。

道家智慧重在随性,不刻意,不强迫,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道理就摆在哪里,听或不听,你随意。遭遇种种挫折,经历过生活的鞭打后,再回头看,才发现道家智慧的博大精深。

悟道之人,没有所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道已经把世界观的的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了,也把从方法论的角度告诉你,如何做人、做事,并摆正心态,成功了要怎么做,失败了要怎么做,遇到挫折该怎么做。每个人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道理都是相通的。

道,在每个人的现象世界里都画了一幅太极图,太极图上端坐一位圣人,让人安心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而淡泊。

儒家的智慧

在中国,儒释道交汇融合,各有特点,也相互借鉴。儒家主张入世,以浩然正气修身立命,行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说道家是以道立人,以理服人,儒家则是以天立人,以“礼”育人,更强调对个人品质的提升。儒家思想既然是长时间占据王权地位的统治者的思想,其显著特点就是有各种“规定和要求”,比如“三纲五常”、君子之道,对如何做一个正人君子,如何与人相处,提出明确要求。就好比给你一本个体思想、言行手册,照着做,做对了,升官发财,平步青云。也就是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上面主要是汉朝以后的儒家礼教思想,有其可取性,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真正有价值,需要当代社会去发掘和学习的还得是孔孟时代的经典儒家思想,及其思想源头,万经之首的《易经》。对于个体心理成长而言,《易经》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圣经,既有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更是个体的行为手册,读懂《易经》,凡人亦可入圣。

《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意思是说,易经中的道理与天地齐等,普遍包括天地之道。《说卦》则具体说明了道的含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对六爻的解释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三极就是指天地人三才,加上阴阳之变,是为六爻。从卦象的起源和性质方面说明易道具有无所不包的普遍性。

易经有三义: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是指宇宙万物,永远往来更替,变动不居,遂名“无常”;不易是指万变不离其宗的道,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的本源;简易就是把复杂的道理,予以简化,就是做减法。用64卦来象征万事万物,以简驭繁,就是简易的具体体现。

人也是如此,自我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不变的支点;个体的现象世界是流动变化、开放的生态系统,不停地与外界交流,更新信息,调整版图;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包罗万象,需要个体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找出表象背后的规律,以简驭繁。

64卦,爻,总结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的阶段和过程,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当下处境相似的阶段,理解当下,预见未来,借鉴易经智慧,走出人生困境。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难题:如何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卦爻。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读并熟悉掌握易经所有的卦象和卦爻,现翻书也来不及。这就涉及到易经的另外一个功能:占卜。

占卜是易经固有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是后人把他与易理分开,逐渐走向神秘化。运用简易的原理,占卜其实可以很简单,通过梅花易数的随机数字或者投掷铜钱,就能得到相应的卦象,其准确率高的不可思议。具体原理,也在其他文章做过探讨,在此就不再多说了。

然后就是解卦,个人认为,高人有高人的学问,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智慧,即便不懂复杂的推理和演算,也可以就具体卦象来对比自己当前的处境,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

占卜还可以有效解决中国人对自身问题羞于启齿的难题,占卜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心理问题,达成个体成长的过程。全面认识当前的困境,参照古人智慧,找到自己的出路和生机,与之相关的心理困扰和情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