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确实艰苦,是我过去在上海、北京所没有见到过的,我待长以后,看书、看洞、看壁画,越看越觉得有味道,越看觉得他的意义重要,它的价值太重要了---樊锦诗
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坐了两天三夜火车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从此再也没有和这里分开过。刚开始的岁月里,艰苦的条件还是超出了来自大城市生活的樊锦诗的想象:喝的是盐碱水,吃的是“老三片”(土豆片、白菜片、萝卜片),住的是土坯房,上个厕所还得走很远的路。
莫高窟石洞内大大小小的佛像雕塑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壁画,石洞外,黄沙漫天,与世隔绝,渺无人烟。就心甘情愿扎根这里,那肯定不是最开始的初衷。樊锦诗在实习期未满,身体生病的情况下,提前返校,想着再也不要回去了。但是毕业分配又恰恰把她分配到了这片甘肃的最西端。父亲担心女儿身体顶不住,特地给学校写信,希望能够重新考虑樊锦诗的分配问题。
当时由于在提倡学雷锋,樊锦诗不希望做个有口无心,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她压下了父亲的这封信,然后就有了有一位南方姑娘,在西北的敦煌大漠待了56年;有一位学者,平时只做了一件事:研究、保护和弘扬敦煌文化;有一位耄耋老人,被冠以“敦煌女儿”的称号。
嘴里不说爱,心里却装得满满的
樊锦诗留在敦煌,从此和丈夫开始了长达19年的两地分居,自己不能离开,丈夫老彭成全妻子,自己去敦煌一家团圆。
我们嘴巴上不会说什么我爱你,你爱我,我们从来不说这些话,他是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了他对我的照顾,体现了他对我的爱。
我不想当网红,就想待着、干点事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樊锦诗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实现了“总量控制、网络预约、数字展示、实地看窟”的开放管理新模式。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欣赏30个洞窟、10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实现全景漫游。
最近,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随后赴香港领取了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收获了诸多荣誉,她却反复强调:“我不过是一个寻常人,所获的荣誉实际上属于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个群体。”
以前有德行、有操守的老一辈人,总喜欢被尊称为先生。我想这一个称谓不光是对于他们所做事业的肯定,更是对于他们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崇敬。听樊锦诗讲述关于家庭、爱情、事业、国家的时候特别平静,任你外面的风沙如何肆虐,我心自岿然不动。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缺少这么一点踏实的劲头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