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菜根谭心无杂念,是非无处落脚心绪平

来源:风动 时间:2022/10/18

文\一藻

《菜根谭》写道:“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著脚?念同山共静,知忧喜无由上眉。”

人心如果像竹子那样空虚而无杂念,请问是非何处落脚?思绪如同大山那样沉静安稳,可知忧虑与喜悦便不会在眉梢出现。

可是,红尘滚滚,世俗繁杂,又如何做到空无杂念,思绪沉稳呢?

一个人在“无我”的时候,是最强大的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忘我”的牺牲精神,能够为自己的事业“废寝忘食”,那么,这个人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精神是最愉悦的,同时也很容易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如果相反,当一个人整天处于各种思绪中,那么,他根本无法专注学习和工作,最后,精神状态也一定会变得萎靡不振。

无论外界多么繁华与富足,都无法掩饰一个内心凌乱的人的焦虑。人真正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庄子》的空船理论,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于是,这个人喊了好几声,可是没有人回应,渡河的人,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等船撞上来的时候,发现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可是因为对象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反应:

如果船上有人,那么,船撞了便有了怨恨的对象。情绪有了宣泄口,便只顾得破口大骂,而忘记了自己行船的目的;

而如果是一只空船,则没有怨恨的对象,渡河的人就将所有的精神集中到了如何躲避船只,以免影响自己的行程。

别人能够影响你,是因为你允许别人那样做;别人能够伤害你,也是因为你允许别人肆意践踏你的思想。

一只空船,使“有我”转变到了“无我”的状态,怒气冲冲消失了,转而是心平气和地应对当下的困境。

蔡志忠说:“如果一个人能无我无心,便能遨游于世,有谁能伤害他呢?”

修心养性,平安喜乐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论不休。

惠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庄子》中讲:“至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像明镜一样,事情发生了,就去应对,事情过去了,就忘掉它,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要太往心里去,这样,就不会为事而伤心、牵绊。

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只有现在、此刻、当下,才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握的。而就连现在、此刻和当下,也马上会变成过去。

如果我们让自己一直处于过去的伤害中,处于未来的不安中,当下的一刻也终究会背叛我们。

有段话说得好:“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所谓修身养性,修得不过是当下的一念。这一念沉稳、平静、淡泊、宽容,连续起来,便是一个平安喜乐的人生。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