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聊斋
七月底,永嘉传媒集团汤海鹏约我考察石斑岩,欣然前往。老汤选的点,都是好地方,前年巽宅黄龙坑“地球的大脑”,今年上了央视《地理·中国》,去年的青龙山,是永嘉唯一的教科书级的石蛋花岗岩地貌景观,这次去石斑岩,当然也会不虚此行。
永嘉青龙山石蛋花岗岩地貌之“风动石”
石斑岩上说斑岩
老汤约了几个同学,我约了“温州古道”编辑孔真人,作环石斑岩一日游。通往石斑岩的山路,蜿蜒盘旋,峰回路转,车外的括苍山脉风景明显不同于雁荡山脉,几乎见不到标志性的火山岩叠嶂锐锋地貌。但石斑岩景区,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石斑岩陈胜豪摄
石斑岩温州古道供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南向北看,石斑岩三面凌空,呈近东西向横亘于山谷之中,陡峻如削,崖壁上几乎寸草不生,昂然矗立于绿意盎然的山脊之上,显得非常突兀、霸气。东高西低,很像一艘乘风破浪的远洋巨轮,故又名船岩。
苍南楼石山常锋摄
石斑岩绝壁的高度在百米以上,长约米,分布有密集的纵向节理和近乎水平的裂理,大气磅礴,具有雄奇的地质之美。这个角度的石斑岩,与永嘉太守谢灵运曾经屐痕到达过的苍南楼石山有几分相像,后者呈桶状、楼阁状凸起于山顶之上(详见前文《楼石山石留石》)。
石斑岩温州古道供图
转过度的大弯,从北向南看,石斑岩则是另一番景象,峭壁上生长的树木明显多于南面,郁郁葱葱,少了几分苍劲,多了一分秀丽,并隐约可见崖顶的建筑。石斑岩上的建筑物有亭子、山门和胡公殿。
六角形的“心仪亭”位于石斑岩岩脊的低处(舰首),六根柱子都挂上了,严格的说是包上了对联,撰联挥墨的有永嘉山水诗研究会的谷尚宝、李文照等,如谷老的“携侣登阶凌绝顶,撩云纵目小群峰”,很是应景。
攀登石斑岩,确有一种登泰山的感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仪亭相当于泰山的孔子登临处,而山门则类似于南天门,岩顶最高处的胡公殿则相当于泰山之巅的碧霞祠。而且石斑岩的最高点,与东岳一样,也叫玉皇顶,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之。
永嘉太平岩胡公殿
我搞不懂,永嘉先民为什么总喜欢将胡公殿建在陡崖绝壁之上,沙头太平岩的绝壁上也有一座胡公殿,始建于明天启年间(详见前文“胡公殿与太平岩”),而且石斑岩原来就叫胡公岩。真可谓自古名山僧占多,从来绝壁有胡公。这也许是因为胡公殿的“大本山”位于永康方岩丹霞绝壁之顶的缘故。
石斑岩胡公殿的年头也不会短,可惜多次失火,以致“满目疮痍”,连墙上的功德碑也都有火焚的痕迹。
俯瞰石斑岩温州古道摄
石斑岩之胜,不在于高,而在于险,登上石斑岩,犹入仙庭,峭壁悬崖,直上直下,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从空中俯瞰石斑岩岩脊,就像一条入云的苍龙,也确实很像华山苍龙岭。
最宽之处,不过30米,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二米,尤以东首“舰尾”最为险峻,三面悬空,千仞绝壁,万丈深谷,令人目眩腿颤,很有唐诗“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的意境。
石斑岩网络照片
同行的几位老小伙子多因恐高而不敢靠近,只有女子不输男,孔真人就敢站在最险要处摆POSS留影。底下的峡谷,是小楠溪的上游,绿意盎然,曲折延伸,在视觉的尽头汇集为金溪水库,总体上都隶属于国家级的黄檀溪水利风景区。
组成石斑岩的岩性,有碎斑熔岩和酸性次火山岩。前者,属于火山熔浆喷溢于地表而形成的一种火山岩,而次火山岩,则是介于熔岩(流纹岩)和花岗岩之间的一种岩石类型。
次火山斑岩体中的包体
火山岩浆活动晚期,同源的酸性岩浆沿着火山通道上侵,并在接近地表之处冷凝成岩,形成次火山岩脉群,一般规模不大,产状以脉状和墙状最为常见,岩性以各种斑岩为主,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等等,致密坚硬,不易风化。
石斑岩所在的峡谷
石斑岩,尽管因斑斓的岩壁而得名,但确系名副其实的斑岩岩体。换言之,石斑岩就是由耐风化的次火山斑岩构成的山顶型双面岩幛。斑岩的侵入,代表着火山喷发旋回的结束,开始进入长期的山体抬升和风化剥蚀阶段,并伴有断裂作用。石斑岩所在之处,就是区域上近东西向断裂带的位置,总体地貌呈峡谷形,唯独次火山岩脉出露的地方,因断裂作用而突立于山体之上,形成绝壁、岩幛。
胡公殿后面有一泓清泉,终年不枯,应该与南正尖顶花岗岩中的山泉水一样,属于裂隙承压水。
孤峰独石赤岩头
石斑岩风景区,位于有“永嘉西藏”之称的永嘉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石斑岩的东北面,是界坑乡信岙赤岩头自然村,一个坐落在千丈悬崖上的村庄,故又名千丈头,村中屋前道路的底下,就是另一座房子的屋面。
屋上叠屋赤岩头(左上角为“伟人头”)
螺蛳壳里做道场,悬崖边上绘新章。赤岩头背依高山,面临绝壁,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于年入选浙江省3A级景区。村民集资参股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起“高楼”,盖新房,创办了千岩人家、赤峰客栈、云归居等民宿和清云茶吧,被北京多家美术机构指定为写生基地。
棒柱岩远眺
赤岩头望石斑岩
站在村中新建的观景台,向南眺望石斑岩,很像一条巨鲨的背鳍;更远处的山谷对面,有一峰独秀的棒柱岩,若近观,当为妥妥的元阳石,回首向北,则可仰望山梁上的伟人岩。
赤岩头最佳观景台,当数村东的寺院岩下。远处,是一泓碧波的金溪水库,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绿色的丝绒之上。本埠作家徐贤林曾写过“悬崖上的村庄----失落的高贤寺”,大名鼎鼎的高贤寺就在对面,我们是站在悬崖边上俯瞰悬崖上的村庄。
悬崖上的村庄高贤寺
高贤寺与赤岩头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我们身后的寺院岩,就是因崖顶上曾建有寺院而得名。据赤岩头陈文广书记介绍,当年寺院岩的僧人与山谷对面高贤寺的和尚,相互走动,传经送宝。他还用手指着对面的一个山洞说,洞口有一座石佛,落款为清光绪年。而失落的高贤寺,据说始建于唐五代。
赤岩头“寺院岩”
独峰孤峙的寺院岩,颇似缩微版的石斑岩,岩性属花岗斑岩。陡峻的削壁上有几个人工挖掘的脚窝,并有意修筑登岩栈道。陈支书说,村民能挑着番薯从山崖顶上走下来,如履平地,因为寺院倒了,寺基被开垦为番薯园了。
赤岩头“夫妻岩”
“观景台”下方的独石,被一条垂直节理一分为二,故名夫妻岩。其左前方,一块突立于梁坡之上的孤石,则很像一匹回首嘶鸣的战马,故曰马石,另外还有板障岩、骆驼岩等。
赤岩头“雨伞石”
我们又来到村西头,拾级而上,一睹伟人石的风采。原来它的正宗名字叫“雨伞石”,高达50米,是一块上大下小的独石孤峰,很像雨后出土的巨大的“雷响蕈”。
顶上“蕈伞”部分的岩石颜色偏深,应属火山岩盖层,下面“蕈柄”的岩性则是霏细斑岩,不禁让我想起台北野柳地质公园的海蚀地貌蘑菇石(最出名的是“女王头”)。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蘑菇石”
随着观赏角度的变化,“雨伞石”也会呈现为不同的象形特点。附近的红军洞、金龟岩、玉兔下凡石等景点,只能留待下次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