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每个国家极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农业发展都相当重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可见粮食对于人民的重要性。
“中国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国也将粮食安全作为不可突破的红线,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粮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业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不同气候条件适合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生长。就算是在同一地区,天气变化也会影响作物生长。
现在我们处于科技相对发达的时代,天气预报甚至可以预测未来半个月的天气状况。
可是过去人们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一套相对正确的“准则”。
然后通过实践,再不断地去完善这套“法则”,最后得到可以流传的经验,为后世所用。
一、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二十四节气贯穿春冬,本句俗语中所提到的“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因为这四个节气的天气变化较为明显,而它们前两者代表冬季,后两者代表夏季。如今小寒将至,这句俗语也显得格外应景。
年的小寒时节是1月5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一年中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那么古人是如何通过小寒、大寒的天气状况,来判断夏季的天气状况的呢?
这句“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就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就是“小寒、大寒时节如果不下雪,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干旱,田地都会开裂。”
仔细想来,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也十分有道理。我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即冬天下了足量的雪,来年地里就会有好的收成。因为雪不但可以冻死害虫,还可以为土地提供足够的水分。
这句俗语就和“瑞雪兆丰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冬季下的雪在来年春天的时候会融化。融化之后的雪水一般会有两个去处,一是汇入江河,二是进入土地,为土地提供充足的水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农民而言都大有裨益。
相反如果冬天不下雪,那么来年灌溉农作物的水源则会相对有限,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旱灾,会对当年的农作物收成造成严重影响。可见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判断来年的光景也是相对准确的。
二、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这句话和上一句相对应,可以用来预测来年光景。从其字面含义理解,即:小寒、大寒时节天气如果十分寒冷,则来年春天的天气会相对暖和一些。
因为在每年都会有一个封冻期,即每年都会有一次较为强烈的冷空气,风动大地。这次冷空气绝大部分时间会出现在冬季。
如果冬季没有出现,则会往后延迟,可能会造成倒春寒的现象。简单来说,倒春寒就是春季前期气温相对暖和,而后期气温相较正常水平低2℃左右。
倒春寒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因为春季是大多数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如果气温很低,种子很难发芽。
故而农民对于倒春寒还是有所畏惧,因为他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人对于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减衣物来达到御寒的目的。可是农作物要御寒并非这么简单,常用的方法就是铺设塑料膜,但这也要求农民要有所准备。
所以这种判断方式就像是农民们的“强心剂”,人们可以提前预判是否会有倒春寒现象的发生,从而做好应对准备,以免被打得个措手不及。
总结
以上判断来年天气的方式,相对而言比较准确。但不排除部分地区不适用的情况,所以在运用时要有所取舍。
此外,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智慧,无论是口耳相传的俗语,还是长辈的各种生活经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许都会有可取之处。
所以对于老一辈的经验以及观念,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唯有如此,才能少走弯路,进而帮助我们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