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风动 >> 风动发展 >> 正文 >> 正文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高考题型链接之论述类

来源:风动 时间:2023/8/7
偏方制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偏方制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01/5419408.html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高考题型链接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红学泰斗”周汝昌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年双耳失聪之后,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

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C.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D.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C

A项,张冠李戴,“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说的是《石头记会真》;B项,“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有误,文中表述为“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D项,无中生有,“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据。

2.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③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④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材料(包括相关链接)简要分析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主要成就。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文章第四段、第五段以及相关链接,仔细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第四段“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第五段“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材料链接中“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根据这些信息分从红学、诗词、书法以及翻译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3.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

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蛰居小楼,屋内陈设简单,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

此题可结合着传记文本中的具体内容“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及链接内容,从周汝昌的做学问的精神、态度、继承和创新、积累学习、人品等方面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红楼梦》的哲学形态类似庄子,其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所以既可称庄子是文学家,也可称庄子为哲学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的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宇宙观,也是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是除了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这里所不同的是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带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哲学,因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学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大观视角或大观眼睛。所谓大观眼睛,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睛。《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拥有这种眼睛,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南华经》(庄子)也把眼睛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遥游》,其大鹏的眼睛,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上俯瞰人间,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睛观物,这就打破了世俗眼睛对万有万物的人为分类分割,抵达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正因为具有大观视角,所以《红楼梦》才有许多独特的发现。贾宝玉发现世间有两种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他所努力的是站立在浊泥世界的彼岸,保持“玉”的灵性与真纯。贾宝玉的眼睛不是肉眼,而是天眼、道眼,所以他才能发现一个遍布整个人间而且就是你身边但肉眼看不见的诗意世界,这就是贵族少女和丫鬟们所构成的女儿国。在他的意识与潜意识里,这些诗意生命,正是世界的本体,历史的本体,其重要性连佛陀与元始天尊都难以企及。《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悲剧,正因为它是诗意生命的挽歌,把最有价值的诗意生命毁减给人们看,便构成深刻的伤感主义悲剧。

(选自刘再复著作《“红楼梦”哲学论纲》)

4.下列关于文中“大观视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视角是哲学性的宏观视觉,“大观”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也是《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B.庄子的用道观物是“大观视角”的一种,依靠这种大观视角,庄子达到了空物我、泯主客、齐生死的“齐物”境界。

C.贾宝玉具有大观视角,他用天眼、道眼看世界,所以能发现遍布整个人间但很多人肉眼看不见的世界。

D.没有大观视角,就没有大观哲学,《红楼梦》凭借其具有的大观视角、大观哲学,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D

D项,《红楼梦》的大观视觉在发现之前已经有了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学作品需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但有思想的好的文学作品却不一定具有哲学。

B.哲学是观照宇宙人生的一种方法,哲学视角具有独立价值甚至永恒价值,没有哲学视角,哲学也就无从谈起。

C.《红楼梦》为我们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男人为主体的浊泥世界,一个是以少女为主体的净水世界。

D.《红楼梦》的哲学意蕴寓于文学形式、审美形式、寓言与意象中,它的大观哲学视角,让它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C

C项,“《红楼梦》为我们虚构了两个世界”这是宝玉的观点。

6.依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眼睛是哲学的宏观眼睛,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宇宙极境眼睛,天眼、佛眼、道眼就属于此类。

B.一直以来,《红楼梦》都因崇高的文学价值而被世人追捧,但其哲学意义却长期没有被发现。

C.《庄子》这一著作,哲学意蕴与文学价值并重,所以庄子既被世人认为是哲学家,同时也被当作是文学家,两者兼得。

D.《儒林外史》整部作品颇有思想性,也有一定的哲学,但却不具有哲学视觉。

B

B项,“没有被发现”错,是“没有被充分认识”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筒·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D

A项,“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错误,“由玉变石”只能体现欲望之“灭”,“由石变玉,由玉变石”,才能体现欲望之“生灭”。B项,“‘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红楼”代表现实世界,但不一定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人或事物。C项,“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说法错误,应该是“以情僧来看的人”,了解苏曼殊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C

C项,“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说法错误,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没有详细阐述《石头记》的优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B

B项,“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说法错误,通过第二段可以看出,文章对于《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阅读角度是不赞成的,很难体现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读不尽的《红楼梦》”与这五个书名的关系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学术界一直有争议。

平心而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穿插了“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小振兴,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说的悲剧性质,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无法同前八十回相提并论,但第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包括前一回写黛玉焚稿等,还是有前八十回的踪影,打动过不少读者。至于这后四十回是否掺杂有曹雪芹残稿,倒不必纠缠,应该在不预设谁是作者的前提下,就文本本身的客观效果加以分析评价,这也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之死,确实比较成功,红学家蒋和森的《林黛玉论》,就是从这里开头的。他写道: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入万丈深渊似的激荡、回旋起来。”

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生命枯竭和心灵绝望的双重打击,更让读者一洒同情之泪。还有,林黛玉临终前挣扎着没有说完的“宝玉,宝玉,你好——”,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种想象,又通过黛玉去世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强化: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在“惟有”中凸显“没有”,似有《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那种怅然若失的效果,尽管悲伤的程度并不一致,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

但令人感到吊诡的是,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小说写黛玉之死,同时也写了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大喜事,这是以空间并峙的方式展开的描写。空间把宝玉和黛玉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氛围里,宝玉神志不清下无法领略到大喜大悲,而黛玉因对宝玉的误会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虽然强烈,却没有来自宝玉反馈的心灵冲击和碰撞。这样传递的悲喜对照和对峙,主要是停留在他人感觉的表面,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

让黛玉欲言欲止的描写,这一回中,共有两处。一处是黛玉对紫鹃说的话:

“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子,闭了眼歇着。

还有一处,就是她临终前,说的“宝玉,宝玉,你好——”

可是,这种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描写,真的是一种艺术成功,还是作者在逃避描写的难题?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

也是在这一回,小说还写到,对于黛玉之死的消息,大家都没有告诉宝玉,只有薛宝钗顶着巨大压力、直接告知宝玉真相,使宝玉惊厥昏倒,后又慢慢恢复理智。这既符合宝钗做事大气的风格,也使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在表现心灵世界冲击和变化的复杂性上,即便在围绕着黛玉之死而呈现的较为出色的情节艺术描写中,也有着难以弥补的简单化的局限。

总之,艺术的出色与局限,其两面性就是那么鲜明地依存于黛玉之死的描写中,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仅仅是用来回避表现的困难,那么艺术的策略常常就是一种走向情节表面新奇的套路。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

(摘编自詹丹《黛玉之死的描写套路与反套路》)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预设作者,从文本本身的客观性出发加以分析评价,是笔者分析黛玉之死描写的基本立场。

B.黛玉去世前两次欲言欲止的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但是否算一种艺术成功还值得讨论。

C.“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描写富有想象,凄凉冷淡,虽稍显套语化,但也把小说推入了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D.《红楼梦》中对黛玉之死的艺术描写陷入套路,回避了表现宝玉和黛玉心灵对撞,影响了对复杂的心灵世界的开拓。

C

C.“但是却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七段、第八段“而《红楼梦》这段文字也稍显套语化”“恰恰这种可被视为艺术成功的描写,又在很大程度上,跟小说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紧密相关”分析可知,没有把小说推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洁明了,从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议谈起,直入论题。

B.文章引用红学家蒋和森在《林黛玉论》中的开头,是为了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C.文章用“笔者”“这还真值得深入讨论”“又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等词句进行表述,表明了作者的审慎态度。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为读者提供了解决描写套路问题的思路。

B

B.“是为了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理解有误,依据原文“这话不能说没有事实依据。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分析可知,文章征引蒋和森的《林黛玉论》,论证了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存在关联,不是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精彩之中有套路”。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能感动读者,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蓄势很充分。

B.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符合宝钗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

C.《红楼梦》后四十回合乎曹雪芹悲剧基调设置,不过思想艺术整体上还是比不上前八十回。

D.只要讲究艺术策略,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就可以解除艺术套路,走向反套路。

C

A.“主要在于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理解有误,据原文第五段“究其原因,一则,林黛玉的命运曾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前八十回有关黛玉的出色描写,已为这最后出现的凄婉欲绝一幕,做了充分的蓄势;再则……”分析可知,原文语意是说前八十回的描写很出色是“充分的蓄势”,并无“主要在于”之意,选项中“主要在于”曲解文意。B.“也是宝玉清醒的关键”理解有误,根据倒数第二段“但让宝玉清醒的关键却是阴间神秘人的开悟”可知,宝钗把黛玉去世的消息直接告知宝玉不是宝玉清醒的关键。D.“只要……就……”错误,根据“在解除一切艺术套路中,让黛玉和宝玉在心智健全的日常生活中直面对方和自己,表现出困难的克服或难以克服,这是《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关宝黛关系给予读者的反套路的示范”可知,选项说法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论续书的不可能俞平伯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高鹗字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红楼梦》的续书,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其一是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

B.作者不想自蹈高鹗的覆辙,所以作者的研究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

C.续他人的文章,因为要尊重作者的个性,就阻抑了自己的个性。

D.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更难,因为《红楼梦》是写实的文学作品。

E.高鹗的续书虽然与曹雪芹的原意相符,但在写出活泼泼的人格方面则是完全失败的。

AE

A“《红楼梦》的续书,”与原文不符,省去了原文的“从八十回续下的”的限定,故不准确;E“高鹗的续书虽然与曹雪芹的原意相符”表述不准确,原文是“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

14.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

B.说明作者写《红楼梦辨》的原因。

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

D.告诫现代人续《红楼梦》是枉费心力。

C

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表述与原文不符,在原文中,高鹗续书失败的原因作者没有提及“时代局限”,此项属无中生有。

15.在作者看来,“凡续书的人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续书人的才情有限却不自量力地续书;(2)原书作者的个性与续书者的个性万难融洽,有活泼泼表现个性的好文章难续;(3)续文学作品不是续学术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4)原书中人的性格与环境只有原作者才最了解,即便是作者也只有在创作时才了解。

此题要先从文章中找到关于“凡续书的人都失败”观点的所在段落,然后从这段开始,从文中筛选出能说明这个观点原因的句子或者根据提示性的句子自己概括。如文章第二段,“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可概括为续书人的才情有限;文章第四段“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可直接引用原句概括;文章第六段又从两方面来分析续书失败的原因“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可稍加整理概括即可。

16.请概括文中作者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

(1)高鹗的续书是失败的;(2)高鹗的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3)高鹗在表现活泼泼的个性(人格)方面是完全失败的,此外都是些小错误。

此题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文章中找到与高鹗续写“红楼梦”相关的语段,从中找到作者的评价然后概括出来即可。如文章第二段,“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可概括为高鹗续写《红楼梦》是失败的;文章第七段,“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高鹗字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可分别从这些评价中用自己的话或者原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惟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先讲“玉”纲。雪芹之书,原本定名为《石头记》。这块石头,经女娲炼后,通了灵性——即石本冥顽无知之物,灵性则具有了感知能力,能感受,能思索,能领悟,能表达,此之谓灵性。灵石又幻化为玉,投胎入世,衔玉而生——故名之曰“宝玉”。宝玉才是一部《石头记》的真主角。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他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中华先民经过长期的品味,了解了玉的质性品德,冠于众石,堪为大自然所生的万汇群品的最高尚最宝贵的“实体”。“玉”在中华词汇中是最高级的形容、状词、尊称、美号。比如,李后主说“雕栏玉砌今犹在”,是建筑境界的最美者。称赞人的文翰,辄曰“瑶章”,瑶即美玉。周郎名瑜,取譬也是美材如玉。称美女,那是“玉人”“玉体”“玉腕”“玉臂”……“玉”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次讲“红”纲。《石头记》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饮“千红一窟”茶,喝“万艳同杯”酒,聆《红楼梦曲》十二支——故《石头记》又名《红楼梦》。宝玉所居名曰“怡红院”,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是美丽、欢乐、喜庆、兴隆的境界气氛的代表色。过年了,千门万户贴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不论哪时哪地,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人们从它得到欢乐和美感。它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但人人都说“红花绿叶”。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后讲“情”纲。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乃是适值一种机缘: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的。《红楼梦曲》引子的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与雪芹。“情,人之灵性的精华也。”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襄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而曹雪芹则把这“情”从那箱框里“释放”出来,并且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比那更真、更善、更美。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鲁迅语也),他是为“普天下女子”(金圣叹语式也)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石能通灵,化玉,化人,这是物质进化的象征,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就产生了“心”“灵”,即“通了灵性”,有了感情。我们应当理解,雪芹为何这等地重玉、重红、重情。对此如无所究心措意,即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就是一种空想与妄想了。

(节选自周汝昌《红楼十二层》,有删改)

1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华夏文化传统中,“玉”这一词汇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

B.宝玉平生最是“爱红”,大观园里有“怡红院”,其居处又名为“悼红轩”。

C.《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句的情痴情种正是指宝玉。

D.石能通灵是一种进步思想,石化玉、化人,象征着物质进化到了高级阶段。

A

B.“其居处又名为‘悼红轩’”错误,“悼红轩”是曹雪芹写书的居处。C.“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句的情痴情种原文说的是宝玉与雪芹。D.“进步思想”无中生有。文中解说论证“玉”纲,最后总结“玉”在吾华夏文化传统中,总是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没提“进步思想”。

18.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此文正是从“文化”这一独特角度展开论述的。

B.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提出《红楼》文化有“三纲”,然后横向展开论证,最后作结。

C.文章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既有结合原著的引述,又有他人评语的借用,还有广博的文化印证。

D.文章借雪芹为何重玉、重红、重情的剖析,论证了《红楼梦》“重人”“爱人”“惟人”的思想。

D

D.“论证了《红楼梦》‘重人’‘爱人’‘惟人’的思想”错误,结合“《红楼》文化有‘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可知论证的是《红楼梦》文化有三纲,而非“重人”“爱人”“惟人”的思想。

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切人、物、事、境,皆围绕宝玉而出现,而展示,而活动,而变化,因此宝玉才是《石头记》的真正主角。

B.曹雪芹对儒教的反叛表现在为“情”赋以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且更真、更善、更美。

C.雪芹写书的动机与目的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D.如果不解雪芹为何这等重玉、重红、重情,却以为能读《红楼》、讲“红学”,那是一种空想与妄想。

B

B.“曹雪芹对儒教的反叛”错误,曹雪芹并非“反叛”儒教,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为她们的不幸而流泪,为她们的命运而悲愤。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这些不能说明作者反叛儒教。

完整文档在百度文库下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